教學筆記:一堂通識課引發的省思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AI浪潮來襲,專科知識已無法確保學生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職涯挑戰,相反地,源於19世紀、為培養獨立思考、超國界、跨領域學習的通識教育課程更顯得重要。

筆者連續11年受邀至大學講授通識教育課程,課前,屆「杖朝之年」的筆者琢磨著:50多年來從事教職、律師、紅十字會、海基會等志工職務的筆者,如何講授一堂令學生難忘也獲益良多的課程。除了與助教推演如何順利進行講課,甚至在前往學校的路途中還在更新授課資訊。

和學生相處的短短兩小時裡,筆者對學生有期待、有熱忱卻也愛深責切,對於通識教育課程執行亦認有精進之處。適逢畢業季節到來,藉此表達勉勵與祝福:

一、幸福,是一個總體概念。

筆者鼓勵學子們:人權、和平、永續(聯合國三大支柱)是學生能受用一生的軟知識,若只有自己幸福,他人卻不幸福,人類社會是不可能向上提升的。

筆者在課堂中提到「你想選擇怎樣的人生——伊凡‧伊列區還是亨利‧杜南?」托爾斯泰筆下的虛構人物伊凡在沙皇時代仕途順遂、高高在上,卻因受傷臥病在床後驚覺沒有人關心他,連醫生都以「專業及好奇心有餘,同理心不足」的姿態醫治他;反之,亨利為了推動戰爭中的人道救援志業而荒廢他的的銀行工作,貧困潦倒也甘之如飴,偉大情操被尊稱為「紅十字會之父」。

筆者希冀學生們不要重蹈伊凡覆轍,卻又不忍學生們承受與亨利相同的無助,提醒學生追尋北極星,指引他們找到人生意義。

關於和平與永續,筆者談及:聯合國對於戰火蔓延的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竟無力阻止。面對氣候變遷,歐洲人權法院最近作出裁決:瑞士政府對抗全球暖化不利侵害了人權。這起訴訟的原告是一群平均年齡73歲的「年長婦女氣候保護協會」成員。各國都在盡心淨零阻止氣候災難之際,我國政府與司法呢?

二、AI浪潮,讓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

AI有著人類無法匹敵的搜尋能力與海量知識。面對AI時代,學子應重視全觀發展,通識教育內含的人文、藝術與人格素養正是AI無法取代的無形資產,不可輕忽!科技一定程度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此,對任何人事物都切勿冷眼相待,否則你我與機器並無不同。

筆者擔任志工的基金會,每年舉辦辯論賽並開設「理律學堂」等活動,邀請各領域教師授課供學生吸收新知。我們都明白透過AI可解決大多數問題,但更確信,思辨與不斷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學子終身受用的瑰寶,這也是基金會數十年不辭辛勞的動力。

三、通識教育破繭而出,點亮高教課程。

筆者授課當天,不排除是因授課內容不夠吸引學生,學生反應未如筆者預期熱絡。除了反求諸己外,筆者建議課程可以做以下改良:首先,鼓勵學生斜槓非本科系的課程,擴展學識觸角;其次,讓課堂中有更多不同科系學生參與,並能在較長時間內交流意見。1980年代為我國通識教育的開端,與西方發展相較已落後數十載,是時候該檢討並精進通識教育這堂課程了!

我國曾經歷過數次教改,成果不盡人意;如果能加倍通識教育的資源,或許能為高教生態帶來意外的曙光。

四、結語:當天課程結束,有位年輕人遞上名片,表示他們正在經營綠色消費平台,透過珍惜即期食品來避免浪費及減少碳排,令筆者感動不已。畢業季即將到來,期盼學子們能以「良知、熱情、本事」為念,充實自己、點亮世界,為善者成!(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終身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