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該不該退出交通導護工作?「道路安全」不能、也不該歸責於教育單位

文:李雅文(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爭議數十年的學校交通導護工作,在2021年底發生高雄市鳳翔國中梁師值勤導護工作時,被違規小客車衝撞成為植物人事件後,再度引發社會各界的議論。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發起《全國中小學教師擔任交通導護問卷》調查,並針對學生上放學安全維護問題,與教育部多次召開會議,促成行政院道安委員會進行跨部會整體考量;同時,案發所在地之高雄市教師工會,更是自事件發生後再次積極推動不強迫教師站導護的政策。

教師退出交通導護的正反角力

歷年來,屢次因民意基礎不足,難以引發政府重視的導護問題。

這一次,因為適逢2021年12月成立的臉書粉絲專頁「台灣是個行人地獄」抨擊台灣的交通問題,加上自2022年下半年起,台灣發生多起行人於行人穿越道行走、遭未停讓車輛撞擊致死或受傷的事故,接著「行人地獄」的臭名又被美國知名媒體CNN報導並被多家國際媒體爭相引用製作專題,引發社會各界的批評聲浪,讓政府正視行人道路安全問題的同時,也推進了導護工作的改革腳步。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高雄的陳其邁市長於2022年10月宣布「不強迫教師站導護」,並於同年12月發出「各級學校上放學安全維護相關措施規畫原則」公文,以正向表述的方式,明訂組成導護志工隊的成員中不包含教師,同時採納各方意見增加導護志工人力、培訓「類義交」、加強交警及義交護童專案、補助各校導護人力經費,配合中央盤點改善校園周圍交通號誌、標線、器材……等需求。

同時,各校也陸續修訂校內導護要點、教師漸漸退出交通導護,隨即引發家長及志工團體的不滿,透過各種管道抗議,甚至陳情議員於2023年3月召開高雄市議會「學校交通導護問題與對策」公聽會,之後更組成高雄市家長團體策略聯盟持續抗議。

於是,6月高雄市教育局復又發出「各級學校校內及校外學生上放學安全維護指引」,規定校內導護為教師的責任,而校內的範圍則包含「校門口及通學步道」。

推動整體「行人優先交通安全」,才是治本之道

教師擔任導護工作的爭議,包含「法律上並無明定教師擔任導護之義務」、「老師無交通指揮權,值勤導護恐涉違法」、「教師值勤導護期間,校內學生出事仍須負責任」……等;然而基於對學生上放學安全的需求,家長、志工團體強烈反對教師退出導護行列。

可見得,導護工作的剛性需求,來自於對學生上放學的交通安全需求,本質是台灣整體的行人道路安全問題,而「道安」不能、也不該歸責於教育單位。因此,推動整體「行人優先交通安全」才是追本溯源的治本之道。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2023年7月,高雄市的高中生們成立了「下一代學生行人路權聯盟」,發起「行人路權改革連署宣言」,提出交通3E改革、保護弱勢行人的訴求,並串聯發動「722行人路權大遊行」,動員了各界政治人物、團體及個人,包含教師工會達上千人到場支持。

在教師與家長的導護工作之爭外,終於出現了導護所要保護的「學生」的聲音,並且精準的點出「一條安全上放學的路」的核心關鍵,在於人本交通的訴求。

我們樂見行政院推動「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期待台灣整體道路安全的提升,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讓學校不再需要額外安排導護人員維護學生上放學安全。「下了車,人人都是行人」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鄉之一環。

假如建設了捷運、輕軌等大眾交通系統,下了車卻不能安全的在路上行走,誰又願意搭乘呢?

延伸閱讀
北韓發射新偵察衛星,聲稱已經將美國白宮盡收眼底?
職場霸凌引發精神疾病,可以請領勞保職災給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