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去中國化 學生缺乏歷史觀

旺報【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歷經多次教改,台灣國高中歷史課時數大幅降低,再加上教育追求去中國化,課本對於中國近代史著墨甚少,涉及歷史評價的史實與人物,幾乎沒在大考中出現;論及蔣介石的橋段,課中出現比例最高是二二八事件。歷史學者及高中老師憂心台灣史學教育的未來,認為學生若不懂得自主補充課外知識,對於歷史的理解將流於單一面向。 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維真表示,如今國高中歷史教材編行採專題化,課程內容缺乏連貫,重視個別現象,老師難以為學生建立整體歷史觀;而高中階段台灣史與中國史各自獨立成一冊,其中台灣史僅200至300年,時間不長,課程能夠編製得很精細,但中國史長達5000多年,卻被限制只有一冊,導致課程內容壓縮,「老師趕課都來不及了,更沒有時間補充說明小故事,」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愈來愈低。 針對中國史的課時減少,楊維真指出,美國獨立建國後,也沒有「去英國化」;反思台灣,因外在政治因素的介入,教育追求「去中國化」。但他認為對台灣來說,中國歷史就是「文化母體」,時下青年卻將中國文化視為「他者」,並無限上綱中國就是敵人,「這對台灣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新竹高中歷史老師林韋宏也說,現在高中歷史一星期只上2堂課,再加上大考只考概念性考題,涉及政治議題或人物評價的歷史幾乎不考,對老師來說,課數減少,確實已壓縮授課內容的豐富程度,但「不會考的到底要不要教」,也成為不少歷史教師的教學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