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校園原民社團 打造文化體驗課程活動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為推廣原民文化,教育部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社團計畫」,112學年投入1千萬元預算補助全國194校,讓學校輔導學生成立原住民族社團,打造體驗式教學與學習環境,透過原住民族語學習、訓練及演說、原民傳統樂舞與藝術學習等活動,讓原民文化在校園中深耕茁壯。

國立旗山農工成立「原住民文化社」,以南臺灣原住民傳統農作物小米為主軸,結合學校本位特色及學生各科專業,設計出小米加工與運用課程。園藝科教師黃吉村改良傳統小米種植方式,培養小米成植株,種入挖洞的抑草蓆內,減少種子耗損,減去拔雜草的辛勞;收成後的小米,由家政科教師張淑儀和畜保科教師唐元信合作,創作風味獨特的小米香腸,部落傳統美食也於校慶時販售,獲得熱烈迴響。

國立花蓮高中以志願服務為主成立「科學服務社」,運用簡易科學方法,培養青少年設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引導學員透過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喚起對在地生態的情感與責任。例如前往花蓮縣吉安鄉宜昌國小舉辦「後山日先照科學閱讀營」,由就讀大學的花蓮返鄉青年,帶領花蓮高中、花蓮女中學生到原鄉部落學校服務,除了安排科學、衛教等課程,還融入海洋生態、環保等議題。

教育部表示,臺灣有多采多姿的原住民文化,將持續投入預算,支持各校推動包括原民文化在內的各類文化,營造校園友善多元的學習環境。

國立旗山農工「原住民文化社」,學生製作小米香腸。(教育部提供)

國立旗山農工「原住民文化社」,學生栽種小米。(教育部提供)

國立花蓮高中成立「科學服務社」,學生前往吉安鄉宜昌國小舉辦「後山日先照科學閱讀營」。(教育部提供)

國立花蓮高中「科學服務社」,學生帶領花蓮縣宜昌國小學童進行營隊課程。(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