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興科技教育 高中跨域培養AI能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教育部推動「新興科技教育計畫」,成立12所推廣中心和71所促進學校,針對AI、AR、VR、IoT、元宇宙等新興科技主題,積極開發教案資源與多元有趣學習活動。其中,高雄女中開設「AI詩人初體驗」課程,臺南二中開設「生物外來種AI辨識」課程,透過跨域課程學習,提升師生對人工智慧(AI)的認知與應用。
教育部今(25)日表示,為落實2030智慧國家政策,透過「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高中新興科技教育遠距示範服務計畫」,委託高雄師範大學統籌,於全臺灣成立12所新興科技推廣中心及71所促進學校,由推廣中心帶領促進學校,引導教師共同設計教案、發展課程,辦理教師增能、學生學習活動及全國性競賽,以培育數位人才。
教育部提到,12所推廣中心分別以AI(人工智慧)、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IoT(物聯網)、元宇宙、智慧製造等為主題,設立完善的新興科技體驗場域,讓學生能親身體驗科技的魅力,並致力於跨縣市與國際交流,透過遠距科技學習活動,縮減數位落差。
推廣中心設計的AI教案,由基礎理論延伸至進階實作,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並掌握AI技術,例如高雄女中開設「AI詩人初體驗」課程,引導學生用Python程式語言進行詩詞創作及發表,展現科技與人文藝術的跨域結合,還辦理「智慧解密AI黑盒子營隊」、「Python程式密集培訓營」等活動,將AI教育推廣至國中。
臺南二中則透過資訊科技與生物科跨領域協同教學,開設「人工智慧影像辨識在生物外來種分類辨識的應用」課程,讓學生學會用AI影像辨識技術,分類原生種與外來種生物,並透過團隊合作完成專題製作,展現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價值。
另外,與推廣中心合作的促進學校,也以AI為發展主題,像是中壢高商與中壢高中合作開設「AI微應用分享」及「火星車影像辨識」課程,學習運用AI工具輔助生活,利用視覺辨識、雷切機及焊接技能,打造火星車;高雄高工則推出「AIGC虛擬實境設計實作」課程,創造虛擬AI語音人物、製作字幕、創作音樂詞曲及打造AI歌手,培養AI應用能力。
教育部提到,除了推動AI相關課程、研習及營隊,推廣中心也與產業界或大專合作辦理全國性競賽,例如高雄女中與臺灣微軟公司、微課程發展協會合辦「中學生黑客松競賽」,為學生學習與就業打開新視野;臺南二中與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合作辦理「全國中等學校學生新興科技-智慧物聯網應用競賽」,鼓勵學生結合AI、雲端服務、大數據等新興科技。
其他新興科技主題方面,也鼓勵學校開設跨領域多元課程,例如金門高中開設「SketchUp金中校園迷宮設計」課程,讓學生學習3D模型設計,並將設計應用到校園空間規劃中;彰化縣二林工商開設「AIoT智慧家庭」課程,讓學生了解智慧家居的應用,打造智慧生活。
教育部表示,希望透過多元有趣的學習活動,提升師生對新興科技的認知與應用,強化學生學習動機,並增進教師使用新興科技於教學知能,培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數位人才,迎向新興科技新時代。
高雄女中開設「AI詩人初體驗」課程,發表AI詩詞創作,並進行評析思辨。(教育部提供)
臺南二中開設「生物外來種AI辨識」課程,結合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與生物科跨域學習。(教育部提供)
學生於「火星車影像辨識」課程,打造屬於自己的火星車。(教育部提供)
新興科技推廣中心與促進學校合作辦理「新興科技IoT無線飛鼠簡報筆實作工作坊」,提昇教師程式設計能力。(教育部提供)
促進學校將VR結合離岸風概論課程,與民間機構合作辦理「離岸風電遇見VR」工作坊。(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補助新興科技推廣中心,建置新興科技體驗場域,舉辦跨校及跨縣市參訪。(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