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 守護偏鄉長者健康
守護健康,醫護人員周末不休息,但不是去醫院診所,而是來到雲林一間國小,現場多達三百人,都要來找專家健檢。考量當地許多人,都從事務農等勞力工作,這次慈濟人醫會、開設的科別,也有客製設計。
守護健康,醫護人員周末不休息,但不是去醫院診所,而是來到雲林一間國小,現場多達三百人,都要來找專家健檢。考量當地許多人,都從事務農等勞力工作,這次慈濟人醫會、開設的科別,也有客製設計。
生活中心/張家寧報導 大腸癌是近幾年台灣癌症的頭號話題,許多名人也都曾因該疾病身亡,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對此,有醫師就提醒,大腸癌的7種徵兆,其中又以「沒有症狀」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打過疫苗又感染,我就百毒不侵了?過去有學者提出打過3劑疫苗後如果再確診,等於是接種了天然的追加劑。然是否這樣代表我不必再打疫苗了?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在今(30)日出席記者會時說明,雖這麼做對於XBB有一定保護效益。但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邱政洵說明,部分人士以為接種疫苗後確診,保護力極高,但「這是錯的。」 ▲邱政洵分析,mRNA單價疫苗之效益將隨時間減弱。(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單價疫苗保護力將隨時間減弱。(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過去有學者提出打過3劑疫苗後如果再確診,等於是接種了天然的追加劑。然是否這樣代表我不必再打疫苗了?邱政洵說明,根據最新研究結果,打3劑疫苗與自然感染,對於XBB有一定保護效益,但會隨時間下降 國際上疫苗研究資訊更新,mRNA單價疫苗將隨時間減弱。根據美國2021到2022年7月於Drlta與Omicron流行期間,18歲以上成人接種mRNA的疫苗保護效益(VE)分析結果後,個月內保護效益達73%,6個月降至57%;打3劑對住院保護效力89%,6個月為66%,8個月以上降到31%;65歲以上長者在前2個月
婦女進入更年期後,因爲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不足,出現生理上的不適,因此平衡生活中的壓力及飲食照顧,是很重要的事。日本女性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善方裕美於《掌握凍齡關鍵的全方位子宮養護手冊》一書中,詳細解說子宮的功用及保健方法,幫助讀者了解子宮的基本知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攝護腺肥大是一個常見的男性健康問題,尤其在年齡增長時更容易發生,並且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一位93歲的張先生就因攝護腺肥大而需要每天定時進行導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
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就要到了!兒童節不免俗會帶小孩出去玩、吃零食、喝飲料;但是也要小心喝太多飲料,會讓小孩容易感到躁動、分心,甚至無法集中注意力。對此,營養師也分享兒童飲料熱量排行,建議可以喝無糖茶、牛奶、優酪乳、豆漿、無糖無咖啡因飲品等,而父母親也要以身作則。
[周刊王CTWANT] 蕭彤雯在臉書透露,造成她上吐下瀉的是「沙波病毒」,也稱為「札幌病毒」,雖然和諾羅、輪狀病毒一樣,都會出現腸胃症狀,不同的是不會大規模傳染。她查了相關資料發現,患者通常是因為吃進的食物遭到病毒污染而感染,疾管署曾公布2起多人感染案例,都是在宴席上吃了生蠔或生...
不少人對於喝豆漿究竟可預防乳癌還是會導致罹癌感到疑惑,大豆中的「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研究指出攝取大豆異黃酮對婦癌發生率有降低作用,但也有人天天喝豆漿補充植物性雌激素,結果卻罹患乳癌。對此,營養師許睿涵點出其中關鍵,是與人體1器官功能有關。
現代生活緊湊,許多通勤族或學生都會選擇趕路的途中,簡單在早餐店買個三明治吃。不過,就有1名旅居歐洲的37歲男子,因為平時都吃夾著火腿、培根、煙燻鮭魚等食材的三明治,結果回到台灣健檢竟意外發現罹患胃炎。對此,醫師就特別叮嚀,若過度常吃4種食物的話,恐大大提升罹癌的機率。
[周刊王CTWANT] 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有位阿姨前陣子不小心跌倒,結果就發生大腿骨折,檢查起來有骨質疏鬆,於是建議阿姨要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同時也要打骨質疏鬆的藥物,阿姨聽到要補鈣,覺得十分擔心,怕補充鈣會造成腎結石。他就舉一篇2014年發表在泌尿科權威雜誌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今年至少還是得打一劑疫苗,脆弱族群建議打兩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30日呼籲,疫苗效益會隨時間下滑,民眾應選擇接種雙價疫苗,有效提高免疫力。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指出,單株抗體決定擴大3類使用對象,包括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擴大單株抗體適用範圍 單株抗體「Evusheld」可用於預防新冠肺炎,因免疫低下族群打疫苗的保護力較低,所以需要接種單株抗體增加抵抗力。但國內1萬劑單株抗體使用情況不理想,目前尚有7128劑,將至11月30日屆效。 羅一鈞說,經專家會議討論,決議擴大單株抗體3類使用對象,包括所有正在治療中的癌症病患、...
日前,《ENews新聞網》曾報導12種農藥量殘留最多、最髒的水果,所以購買蔬果後,許多人都會擔心是否清洗乾淨,以免攝入農藥殘留。美國環保組織EWG最近公布了2023年的最新乾淨蔬果排名,讓消費者能夠更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46歲的艾小姐,平時作息正常且無不良嗜好,長期感到頭暈、胸悶不適,有天突發性昏厥,被送至醫院急診室,急診醫師評估完後立即安排腦部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疑似是腦部腫瘤,遂進行磁振造影,才確定其顱內有一個約兩公分的巨大動脈瘤(常見動脈瘤大小約為0.3-0.5公分)。 當心這些危險因子 女性較男性發生率高 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神經血管介入治療科阮郁修醫師指出,產生動脈瘤的危險因子需特別當心,像是天生腦部中層的膠原蛋白較缺乏彈性纖維者、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高血壓患者、抽菸的人,其中,以女性跟男性相比,平均有動脈瘤的數值是1.5:1,但是如果是停經後的女性就會變成2:1。 除此之外,年紀越大,血管彈性越差,經血液長期沖刷後,血管分叉處就容易形成動脈瘤。 動脈瘤像顆不定時炸彈 隨時會危及生命 而動脈瘤依據不同的位置以及體積的影響會造成不同的臨床症狀,如頭痛、暈眩等,雖然症狀不一定會發生,但如果壓迫到顱神經,就會造成複視、眼皮下垂、垂瞼,甚至還會因動脈瘤破裂造成顱內出血,產生劇烈頭痛、昏迷。阮郁修醫師表示,倘若不做任何處置,會有三成左右的死亡率,再破第2次,死亡機率就
一上班就在辦公桌前打瞌睡?才剛準備專心辦公,但沒做什麼就覺得好疲累?醫師戴定恩就指出,每天都覺得好累好想睡,可能是缺少維生素B群,並列出缺乏維生素B群的9大症狀,建議可以多攝取五穀雜糧類、肉類、蔬果類...
[Newtalk新聞] 國內3月20日實施新制,輕症免隔離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上週平均每日新增96例COVID-19確定病例(併發症),均為本土個案,較前週略降。發言人羅一鈞並說明,本土變異株監測,上週新增檢出的11例本土個案有4例為BQ.1,已躍居為第一,將成為主流病毒株。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上週(3/24至3/30)平均每日新增9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上週平均每日新增25例死亡,較再前一週的34例下降。死亡個案中,90%具慢性病史、69%未打滿3劑疫苗、91%為60歲以上。透過綜合通報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及住宿式機構陽性率等指標研判,疫情仍持續呈現下降趨勢。 至於變異株監測,指揮中心指出,上週新增檢出3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11例本土個案分別為4例BQ.1、3例BA.2.75、3例XBB(均非XBB.1.5)、1例BA.5,羅一鈞表示,BQ.1已躍居第一。 而19例境外移入分別為13例XBB(含7例XBB.1.5)、6例BA.2.75。上週BQ.1及XBB均有增加趨勢,BA.2.75明顯下降,但近
[NOWnews今日新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3月6日起推行「疫苗加一」活動,根據統計,活動實施以來共40.8萬人接種疫苗,其中35.6萬人接種次世代疫苗、2.8萬人接種基礎劑,提醒民眾因單價疫苗保...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今(30)日就《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進行逐條審查,今已順利完成初審,將交付黨團協商。CAR-T細胞治療是藉由基因工程改造細胞,屬於再生醫療
台中一名62歲婦人因尿路結石長期苦不堪言,每隔幾年就得前往醫院「夾石頭」。最近,她的病情再次惡化,痛苦程度超過以往,甚至讓她直言:「比生孩子還痛!」婦人先天性輸尿管狹窄,每次手術前必須先置放導管,靜置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當家中長輩的飲食習慣隨著年紀改變,有的人越吃越鹹,有的人則是食慾不振,您是否擔心飲食習慣的改變影響家中長輩的健康? 老人營養問題 恐伴隨很多身體疾病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營養師柯秋凉表示,營養為健康之基本要素,想要有健康、有活力的老年生活,營養與適當運動缺一不可,因此,建議長者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且每類食物宜多加變化,才可避免營養不均的狀況,以下依據年長者之生理特性提供一些飲食上的建議: 一、腸胃機能減弱: (一)避免暴飲暴食,採少量多餐,三餐吃不多時,可以補充點心。 (二)少吃油炸、油煎食物。 (三)若有便秘問題可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糙米、全麥饅頭)、蒟蒻等及適當水份的飲用。 (四)脹氣引起不適時,可少攝取韭菜、洋蔥、青椒、乾豆類、花菜、地瓜等容易產氣的食物。 二、牙齒功能不好、咀嚼能力下降: (一)定期做口腔檢查、牙齒治療或安裝適當之假牙。 (二)選擇質軟、易消化的食物,例如:水果泥、蒸蛋。 (三)烹調時將食物切細煮爛。可將肉、魚類等蛋白質豐富的食材、堅果或水果類等先切成小塊或細絲、剁碎或泥狀再與主食或蔬菜一起烹調,
台中一名台商,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六名兄弟中竟有四名受心血管疾病困擾。個案排行家中老四,五年前於中國經商遇急性心肌梗塞,經診斷發現心臟三根血管嚴重堵塞,且都有嚴重鈣化,無法進行一般的心導管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