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鬼島:為何台灣需要「基本收入」



文:Tyler Prochazka 譯:郭子鴻(Enzo Guo) 隨便找一位台灣大學生,問他是否擁有經濟安全感,他大概會跟回答你:「沒有。」其他人或許會說他們在想辦法離開這座島。 這股經濟不安全感可反映出台灣薪資停滯、長工時以及收入不均加劇等問題,根據2015年政府統計數字,家戶收入中前20%與後20%之間差距逾6倍,工時長度全球排名第四。而根據人力資源機構調查,工作者薪資平均已經2.3年未見調整。然而台灣卻曾是一個有能力均衡發展經濟的國家。 台灣過去「亞洲小龍」的精神已黯然消逝,對許多人來說,台灣正變成一座「鬼島」。 整個世界正逐步走向我所稱的「自動化懸崖」,意思是成長急遽的自動化,淘汰掉大量人類工作的一個臨界點,而受波及的勞動者未能有足夠的時間來重新組織與再訓練。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台灣目前人均機器人數已是世界第六,稍微高於美國。台灣的機器人數量持續增加,2010年至2015年間每年增加17%。 顧問公司麥肯錫去年的報告指出,自動化機器恐取代人類目前近一半的工作,而對於如此衝擊,台灣的勞動者更是容易受到波及。全球經濟的架構重組早已取代許多台灣人的工作,但台灣目前的社會安全網仍跟不上變化的速度。 面對此衝擊,不用說,台灣必須做好準備。在自動化懸崖的漣漪開始發酵前,台灣應採取一個彈性、透明、全民性的制度,以免自動化懸崖使得更多台灣人民失去安全網的保護。在此情況下,對於現狀進行創意性地重組,反而可以為大家提供新的機會。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 UBI)是每個月無條件發放給台灣每一位公民的現金轉移,這筆基本收入可讓那些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的工作者回到學校進修、創業、做志工服務、為經濟上的不時之需做準備,或者照顧家人。 UBI並非國家的經濟負擔,基本收入可激發台灣大眾放手去創業的新精神、追求自我理想,而不被微薄的薪水緊緊綁住。 人口下降之際,經濟穩定性為隱憂 對於台灣年輕人來說,另外一個常見的壓力來源是生小孩帶來的經濟不安全感,台北時報去年報導指出,台灣低生育率與低家戶收入、不友善工作環境、與政策不利於生育有關,同時年輕人會擔憂撫養孩子的花費。台灣將在2025年成為世界上生育率第三低的國家,根據美國商會提供數據,7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0%,勞動人口將下降至危險程度。屆時台灣將沒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來照顧老人,亦無法完善運作經濟。 不久後,台灣人口將逐漸減少,國發會於2016年發佈報告指出,台灣人口在2025年前到達頂峰後便會下滑,到2061年將減少到1,700萬到1,949萬人,較目前減少17%到27%,為「鬼島」的意象更添一筆。 然而,UBI可以提供足夠的經濟穩定性,鼓勵台灣年輕人組織家庭,進而保障有足夠的青壯年人口來照顧老年人口。也就是說,無條件基本收入可防止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 有人擔心有了基本收入之後,人會停止工作,他們大可放心,因為台灣是全世界工作時間第四長的國家,台灣社會中強勁的職業道德將會繼續保持下去。同時,UBI 可以讓許多台灣人花更多時間與小孩或家長相處,或者能夠掌握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 但是,對於一般台灣民眾來說,這股強烈的職業道德並未轉化成更佳的經濟安全感。 台灣的薪資不僅停滯不前;若考慮到通貨膨脹,大部分各行各業的薪水正在縮水中。薪資減少的情況讓台灣成為世界上薪資表現最差的國家之一;對於女性更是嚴重,因為在台灣,女性的薪水本來就比較低。 在此同時,台灣的房價是全球最貴之一。過去十年內,台灣的房價已翻漲兩倍。另外,台灣的貧富差距更是達到歷史新高,前1%最富有的人的年收入幾乎是其他99%人的十倍之多。 許多人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途徑是施行設有多重條件的補貼計畫,而這些計畫包含經濟情況調查。而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設計並不是最佳解答。 根據ResearchGate研究顯示,台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比起經濟情況調查式的社會福利,全民性的社會福利運作地更好,它有效將家庭與孩子從貧窮泥沼裡拉救起來。這是因為,比起針對性的社福,全民性的社福計畫「較為全面,而且福利的領取範圍也較廣」。 意即,比起「僅設計給貧窮人口」,「設計給大家」的社會福利使貧窮人口受益較多。 在台灣,對於貧窮的嚴格定義標準已產生出「貧窮陷阱」,讓貧窮線以下的人不敢去找工作,以免失去原有的所有補助。一些面臨經濟困難的台灣人會故意降低自己的收入,以符合領取補助的標準。 這也是基本收入支持者一直以來所指出的問題:具有條件限制的補助通常會傷害「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再者,台灣的選擇性偏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誰能得到福利與金額。以一個全民性的制度來取代現行相互重疊、偏頗的福利制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並為大家帶來一個更公平、更透明的制度。 就算基本收入是一個更公平、夠健全、更有效的制度,依然有許多人認為台灣無法負擔UBI的費用。 《馬英九時期的台灣政治變化》一書指出,台灣平均花費5至6%的GDP在社會福利上,這樣的比例遠低於OECD 國家,也低於南韓與日本。 台灣有足夠財力支應基本收入 與一般看法相左,台灣其實有足夠的經濟成長與財力來支付基本收入。若計入消費力,台灣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22,高於法國、芬蘭、英國、日本與丹麥。令人驚訝的是,台灣擁有世界上第五多的外匯存款。台灣並不是一個窮國,問題在於大部分的財富並沒有分配到一般的台灣人民。 2006年到2010年,台灣光是股票與地產市場,就製造了17兆新台幣(5,610億美金)的財富,《天下雜誌》在2012年的報導指出,大部分的錢並沒有被課稅。在2010年,台灣的賦稅負擔率是世界第六低,這說明台灣的稅制還有許多改進空間。 美國商會統計,台灣一年花費180億新台幣在化石燃料補貼,這些錢應該給予台灣公民,而非鼓勵消耗不乾淨的能源。 即使沒有稅制改革,衛福部數字顯示,台灣在2015年花費1530億新台幣在非醫療社會福利上,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現金與實物福利計畫,當中許多項目可以合併起來支付 UBI。如此一來,可為台灣政府與公民省下時間與金錢。更重要的是,真正需要基本收入的人不會被排除在外。 舉例來說,如果全體兩千三百萬名的台灣人民每月領取新台幣一萬元,該花費約佔台灣一年GDP的19%,這數字依然低於OECD國家在社會福利的支出(平均22%),其中許多國家的人均GDP還低於台灣。 事實上,台灣已有效嘗試過施行像UBI這樣的制度。在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台灣為了刺激經濟,無條件向全國民眾發放消費券。 覺得基本收入不可能在台灣發生嗎? 其實全民基本收入背後的意函早已在台灣政府和人民間深深紮根。 中國國民黨創立人孫中山早期深受亨利.喬治(Henry George)影響,亨利.喬治即支持全民基本收入。孫中山深信,從自然資源、獨占企業和土地所獲取到的利益應與全民共享,這正是全民基本收入的哲學。 在台灣建構一個全民以及無條件的基本收入系統,將能確保沒有人被排除在外、沒有恥辱問題、消弭無謂的官僚系統,並能讓每個人都能夠自由自在地追求自我熱情。 延伸閱讀

■  結合動機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人人可用的「遊戲化」八項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