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心跳低於 50 下要小心!醫解析心臟無力原因與人工心臟節律器置入禁忌

當心上了年紀後,心傳導系統出現故障導致心跳變慢、頭暈、疲勞或運動覺得乏力,嚴重還可能有生命危險。醫師解析,病人經常有 12 項常見因素導致心臟「缺電」,應與醫師討論考慮放置人工心臟節律器。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鄭朝允指出,心臟是供應全身血液循環的重要幫浦,藉由心臟傳導系統促使心房與心室規則收縮與舒張,以最有效率方式供應全身各個器官的養分需求。

心跳每分鐘低於 50 下就過慢

鄭朝允指出,一般人每分鐘心跳脈搏約 60 至 100 下,以維持正常的全身血液循環;不過,一旦心臟傳導系統指令傳送中心的竇房結或中繼站房室結發生狀況,使傳導信號變慢,會造成心跳變慢。

如果病人的心跳變成每分鐘心跳為 50 以下 時,心臟就可能無法有效供應全身器官所需的血液養分,因此會產生頭暈、疲勞,尤其運動時會覺得乏力,嚴重時會暈厥、意識喪失,甚至危及生命。

12 大原因可能造成心臟無力

常見造成心臟傳導系統故障的原因,包含年紀老邁、心肌炎、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心臟手術併發症等。

另外還有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毛地黃或抗心律不整的藥物也會造成影響,以及電解質異常如高鉀血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鄭朝允指出,治療疾病後,異常的心臟傳導系統有時會隨之回復正常,但有時仍有心跳過慢的情況,這時就該考慮放置人工心臟節律器,讓心臟回復正常的心跳。

心跳過慢如何監測與治療?有健保給付嗎?

想要知道自己的心跳是否有問題,臨床上可以安排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或 7 至 14 天的連續心電圖監測,甚至有監測時間長達 3 年的植入式心律紀錄儀,以進一步證實臨床症狀與心臟節律異常之間的相關性。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約 2 千多人放置人工心臟調節器,目前健保給付常見條件為,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完全房室傳導阻斷、有症狀的房室傳導阻斷和頸動脈竇暈厥症候群等。

心臟節律器置入部位有哪些?

鄭朝允表示,人工心臟節律器內含電池、電路板和細長導線,通常會放置電池在胸部左側或右外側鎖骨下方的皮下筋膜處;若病人為兩側鎖骨下靜脈阻塞,不適合放置導線,根據健保規定,可經由鼠蹊部靜脈放置無導線的心臟節律器。

近 1、2 年來致力於將放在右心室心肌表淺的導線,改往更深層的左房室束分支附近放置,例如「左束支區域起搏」的效果,更符合人體電生理訊號傳導,讓心臟有更好的血液輸出量供應。

心臟節律器有哪些禁忌?

小小的心臟節律器有很多精細複雜的功能,須避開會產生大量電力或磁力的機器或場合,如大型發電機或短波熱療,當身體出現不適,應立即離開該場所。另外在進行磁振造影檢查之前,務必告知心臟科醫師。

鄭朝允提醒,放置人工心臟節律器後,至少 3 至 6 個月定期回門診檢查節律器狀態,也應每日早上記錄心跳脈搏次數,來判斷電池是否即將沒電,是否需要換電池。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