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界裡 你是被看光的「透明人」?

數位世界裡 你是被看光的「透明人」?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你跟朋友的聊天內容,隔天在臉書上馬上跳出相關的廣告,但你從來沒有在網路上搜尋過這類關鍵字?

你註冊線上會員帳號、下載APP時,是急急忙忙拉到網頁下方在「☐我已詳讀隱私權條款」的項目打勾,還是你會仔細確認個資到底使用在哪些範圍?

多數現代人天天都要使用數次的社群媒體,你的隱私設定是通通都開放,還是選擇性曝光?

以上選擇你天天都會遇到,每個「下意識」的決定都讓你的隱私以危險不一的程度送給螢幕背後的網路世界。

➤➤➤ 網路攻防戰 破解駭客 企業自保8守則

本報今日起連續三天,與聯合報願景工程以專題方式,探討民眾因為使用網路、智慧手機等數位產品後,在無所不在的數位空間中留下「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在數位時代面臨毫無隱私的「數位人權」議題。

webkitallowfullscreen mozallow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

 

跨年時你也加入Facebook上的跨年時你也加入Facebook上的「#10年挑戰」(#10yearchallenge)熱潮嗎?喜孜孜地貼上自己十年前後的今昔對照相片,吸引親友按讚,那是必然;但你可能不知道,當大家感嘆「青春像小鳥一樣不回來」時,你的隱私也順便飛走了──你十年來的變化,臉書正好拿來「練靶」──訓練AI人臉辨識的能力;更可以吸引醫美診所、減肥業者,利用你十年來的「變化」,退後的髮際線、皺紋、福態的雙下巴,都可能因此把你列入TA(精準行銷對象)。

臉書掀起10年挑戰的熱潮,不少名人都上傳10年前後的照片,比對2009年和2019年的自己有什麼改變。圖:聯合報新媒體團隊/製作

你的隱私,正是科技巨頭的商品。

如今網路業者比你更了解你的內心需求。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馬維英形容:「數據(DATA)就是新時代的石油、火藥!企業一定要拿到用戶更多、更新的數據,利用AI去開發商機。」

➤➤➤ 密碼借人 如同開門迎駭客 企業主損失慘重

➤➤➤企業有「仲裁條款」護身 用戶受害申訴無門

這些「原油和火藥」,掌握在少數網路科技巨頭的手中:Google、LINE、阿里巴巴、Facebook、Amazon…。我們也相信業者會好好保護個資、信任它們不會濫用。

但是,這只是消費者的一廂情願。

2018年Facebook連番爆發用戶個資外洩的醜聞後,世人才知Facebook平台上的用戶資料很容易被一個小遊戲取走,連Facebook也不知道這些資料後續的用途。

點看完整報導➤➤➤再加密!7招防盜 網路資產不外洩

圖:聯合報新媒體團隊/製作

「請問要加入會員嗎?掃這個QR code,到線上加入我們的App成為會員,可以享有會員福利,可以積點換現金。」

加入App
「規定每項都要填」

這是現今消費者最常聽到的銷售台詞。不論賣的是什麼,用會員制的蠅頭小利「圈粉」。在「積點折現金」、「生日禮」利誘下,消費者必須交出的都是重要個資。但你並不知道自己的個資怎麼被利用。

免費的服務有時可能成本更高,因為許多業者提供的服務,會讓消費者送上的數位資料,就是代價,只是民眾看不到,甚至不在意。

專家指出,民眾個人資訊就是業者要挖的數據,亦即業者希望掌握消費者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拿隱私
交換免費服務

僅僅幾張照片、幾句留言,Google或Facebook或各種隱藏在網頁中的數位行銷程式,結合後端的運算力,用戶的照片成就了下一筆新的服務與業績。民眾無法避免地將自己的隱私交給網路服務業者;接收這些個人隱私資料的業者轉手將資料當成商品賣給第三方。這些是我們按了讚之後,無法想像的發展。

當消費者迫不及待地勾選「我同意」交換免費服務,透過AI、深度學習技術,這些「數位足跡」成為業者的金礦。消費者以自動奉送的個人行為數據,培養出網路世界的超級巨頭,再回過頭來用運算法操作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提供假訊息。

 

你的數位足跡
從你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

一位部落客母親細心地一路記錄自己雙胞胎女兒的成長;一次,她在推特上分享自己女兒學習使用便盆的照片,後來卻驚悚地發現,這張照片經變造後,竟出現在某個戀童網站上。

在數位生活時代,父母「曬」小孩已經成為趨勢;但歐美的家長逐漸開始正視這個數位習慣帶來的潛在危機,學者甚至已為這個父母曬小孩的數位趨勢,創造出一個名詞「sharenting(share + parenting),分享父母經」來指稱這個新現象。

點看完整報導➤➤➤ 數位透明人? 爸媽愛上網分享 小孩隱私被看光

在數位生活時代,家長記錄子女成長過程已成趨勢。(Getty Images)

未經孩子同意就PO網
網路公開資訊跟隨孩子一生

佛羅里達大學法學院教授史坦柏格(Stacey Steinberg)強調:「父母必須領悟到自己有雙重角色:既是小孩隱私的守護者,也可能也是小孩隱私的洩密者。」

臉書問世15年,當年超音波照片被驕傲的父母傳上網的寶寶們,要開設自己的帳號時會驚覺,自己的「數位分身」早已存在。

點看完整報導➤➤➤4個提醒 孩子上網不上當

點看完整報導➤➤➤驚!自殺指南 藏孩子影音遊戲裡

孩子洗澡照片
長大會想分享?

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宏恩說:「你孩子的照片不是你的照片。」他提醒,「他們」的照片和成長故事,全都是「我們」擅自幫他們曬到網路上的,而這並沒有顧慮到他們未來的感受,以及他們的資訊自主權。

「資料一旦上了網,一切就不在你控制內。」劉宏恩說,當我們大人覺得包著尿布的寶寶照片好可愛,就選擇貼上網時,是否考慮過未來孩子長大,上網看到這些照片時,也覺得一切被公開是件可愛的事?他們會不會擔心這些「可愛」的照片被朋友搜出,進而被取笑?

你老闆比你家人
更了解你今天走了幾多少步

德州塑膠加工廠Regal Plastics的51歲員工朱布柯(Chris Zubko),在經歷心臟病與三次心導管繞道手術後,終於可以回去上班。在返工後第21天的上班時間,他接到65歲老闆葛諾(Wayne Gono)來電。

葛諾說:「哇,我發現你走路愈來愈快了,以前你(一天)走不到2000步,現在超過6000步,這個星期你已經運動兩次了,很棒耶!」

原來,葛諾手機上的一款APP可詳細追蹤朱布柯術後康復的每一步。朱布柯手腕上戴著一款數位健康追蹤器,透過Regal Plastics在保險業者UnitedHealth Group的企業帳號,將每天運動數據傳送到老闆手機內的APP。

Fitbit數位健康追蹤器。(美聯社)

「華盛頓郵報」報導,員工身上的數位穿戴裝置,逐漸成為企業界與保險公司掌握員工及顧客健康狀況的利器,使得具備監測健康或健身功能的穿戴裝置大行其道,從Fitbit、Garmin到蘋果等品牌都投入這個市場。

有些人很在意別人看到自己每天的一舉一動,但朱布柯不在乎,「老闆真的很會督促大家持續進步」。然而,個別員工每天產生的龐大健康數據,同樣引發隱私疑慮,也為傳統勞資關係增加了新的面向。

➤➤➤ 你在偷懶 健康追蹤器告訴你老闆

電視好便宜
你在看它它也在看你

這五年來,電視價格大幅下跌,電視機愈來愈聰明,也愈來愈便宜。為什麼呢?除了競爭激烈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智慧電視(Smart TV)一旦進入家家戶戶,就可以大方取得觀看紀錄,每個觀眾都在幫它賺錢。

目前的智慧電視可收集與用戶觀看習慣有關的數據。( Getty Images)

比如追劇,免費影音網站讓人趨之若鶩,網站被抄了幾次都能捲土重來,就是因為觀看流量大,帶來的廣告商機驚人。串流影音業者承認,免費影音網站都會在你的觀看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中,埋入追蹤網路行為的cookie(造訪的網站或應用程式放置你裝置中的小型文字檔),即使你換到別的網站,廣告也是如影隨形。有些網站更可能帶有病毒,專門盜取使用者個資──所以,免費的最貴。

點看完整報導➤➤➤你的隱私=他的鈔票 數位小偷 就在你身邊

下載天氣APP
為何需要提供個資

政大教授劉宏恩說,他原本也對加入會員、下載App沒有警覺性,但當他發現有些App要求的授權也太離譜,「免費字典的App竟然要你的GPS、麥克風」。陳舜伶曾想下載天氣App,卻發現要求提供個資,「這和天氣預報有什麼關係?」拒用。

點看完整報導➤➤➤ 手機會背叛 免費下載手電筒 讀你足跡不設限

人們高度依賴智慧手機,但手機麥克風竊聽使用者對話回傳關鍵字,供社群媒體及搜尋引擎業者呈現客製化廣告的案例層出不窮;專家建議人們刪除社群媒體,關閉語音助理並取消語音搜尋或啟動軟體。

智慧手機被控竊聽
臉書廣告都知道你在想什麼

來自英國的克勞蒂亞‧約瑟夫有一次與朋友用餐,一如往常將手機放在桌上,席間她與友人談論近視和雷射;幾個小時後,臉書(Facebook)上即出現眼鏡和雷射手術廣告。

約瑟夫本身沒戴眼鏡,但因為這種「巧合」而懷疑手機是否竊聽使用者對話,回傳關鍵字句讓應用程式開發商得以針對特定使用者客製廣告。

點看完整報導➤➤➤手機有密道 從App送Fb私享 讀你祕密不花錢

約瑟夫起疑後開始觀察手機中的廣告,結果發現手機麥克風確實監聽使用者日常,甚至不需要使用手機或打電話,除非解除麥克風設定,否則手機都可攫取關鍵字句並回報給Instagram和臉書。

許多熱門應用程式,會將使用者的敏感私人資料傳給臉書。(美聯社)

收購應用程式Instagram和通訊軟體WhatsApp的臉書,否認利用麥克風監聽使用者對話,甚至用作廣告工具,堅稱僅依據使用者自願提供的喜好和資訊展示廣告。

專家表示,避免麥克風竊聽最好的方式是刪除社群媒體應用程式,關閉語音助理及語音搜尋或啟動軟體。

點看完整報導➤➤➤你搭飛機 椅背有駭客 攝影鏡頭對著你

3大原因
使用者輕忽個資外洩風險

「我又不是什麼重要角色,企業拿到我的個資,也不會怎麼樣。」台灣駭客協會常務理事翁浩正說,最常聽到這樣的說詞,「大家隨意提供個資換取免費服務,完全不在意」。他說:「會覺得自己不重要,是因為不懂這些隱私與權限可以做多少事。」

台灣人權協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消費者不花時間是把業者的約定條款看完,急著按下同意,是有原因的:

1. 服務不可取代,大家都在用,你不用就無法工作
2. 業者不同意,你就無法用服務
3. 使用條款法律文字落落長,很難看得完,看了也不見得看得懂

另一個民眾毫無戒心的原因是,「個資外洩的傷害,不會痛,也看不見,外洩了也不會有馬上感覺」,讓民眾無感,掉以輕心。

不想當個資肥羊
7招讓你奪回數位人權

各類數位應用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隨之散落各地的個人數位記錄也著實讓用戶擔心隱私不知不覺被窺探。但其實透過使用一些軟體小工具或是注意個人行為,可望減少用戶的數位隱私被企業收集。

var cpo = []; cpo["_object"] ="cp_widget_a071dd44-0cab-4def-a171-eb1fbe0b328f"; cpo["_fid"] = "AUMAAduL5Vam"; var _cpmp = _cpmp || []; _cpmp.push(cpo); (function() { var c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cp.type = "text/javascript"; cp.async = true; cp.src = "//www.cincopa.com/media-platform/runtime/libasync.js"; var c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c.parentNode.insertBefore(cp, c); })();

專題策畫/歐陽慶平、梁玉芳
專題報導/陳韻涵、彭慧明、梁玉芳、顏伶如、胡玉立、劉煥彥、黃晶琳
數位製作/廖怡潔、林淑萍、林巧璉、聯合報新媒體中心製作團隊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他還活著!多倫多被綁架中國留學生找到了
負債10萬到存50萬 單親媽1招養錢
華女拒電話推銷 反遭報復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