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歷史反思 兩岸學者研討“葉榮鐘與重寫臺灣文學史”

文化傳承歷史反思 兩岸學者研討“葉榮鐘與重寫臺灣文學史”
文化傳承歷史反思 兩岸學者研討“葉榮鐘與重寫臺灣文學史”

【記者徐迪/整理報導】9月24日,為期兩天的“文化傳承 • 歷史反思:葉榮鐘與重寫臺灣文學史”兩岸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福州收官。孫紹振、呂正惠、藍博洲、趙剛、葉蔚南等40多位海峽兩岸臺灣文化研究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葉榮鐘1900年出生於臺灣鹿港,是一位出生在殖民地臺灣卻深具祖國情懷的愛國作家。他曾任臺灣文化抗日領袖林獻堂的秘書,並長期投入社會運動,以親歷者的身份撰述了《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灣人物群像》等大量珍貴文字資料。

九州出版社副社長王守兵回顧了葉榮鐘的生平。他表示,大家有一個基本的共識:葉先生是一位“祖國派”,代表著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形象,他矢志不渝地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堅守知識份子的家國理想,寄望祖國統一的美好前景。

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孫紹振以葉榮鐘為樣本表示,兩岸歷史文化共同體一直深深植根於兩岸人民心中,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力量是強大而連續的,是無法斷開的血肉連結。

臺灣人間出版社發行人呂正惠線上上發表《二戰後美國對臺灣的圖謀》主題演講,梳理了二戰以來美國對臺灣問題的反復態度,指出美國試圖通過控制臺灣的意圖。呂正惠認為臺灣不能寄希望於美國對其承諾的信守。

東海大學教授趙剛以“新殖民地與‘歷史唯物論’:從葉榮鐘1974年的一封信展開”為題,分析葉榮鐘超於時代同人的選擇來源以及時代同人因何走向對立面,他認為,“讓中國亮起來”“有自信的中國”是根本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方式。

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葉榮鐘親屬葉蔚南以葉榮鐘筆下的“祖國派”為線索,指出如林祖密將軍等先輩的奮鬥與犧牲並不會被歷史遺忘。

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從自身80年代尋找思想出路的苦悶狀態出發,探索葉榮鐘如何在精神苦悶之際找尋出路,並借葉榮鐘詩篇背後涉及的歷史問題對葉榮鐘的精神史進行了動人的分析。

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臺灣文學所所長徐秀慧對其思想、歷史觀、文藝觀進行了全面清晰的梳理。徐秀慧認為日據以來,葉榮鐘的文史著述和漢詩都流露著濃厚的祖國情懷,是典型的兼受新舊文化洗禮的臺灣文化人,而當時抵抗日本殖民統治而產生的臺灣意識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徐秀慧提出葉榮鐘留下的線索說明即便是在被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殖民地時期,臺灣的知識份子依然心懷國家,以參照祖國的方法追求民族文化的更生和發展,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性在臺灣的支脈。

由於葉榮鐘涉及的歷史維度較複雜,且為了進一步深入研討其文史書寫與祖國情懷,本次會議同步設置多個分會場,以最大限度地彙集最多的研究力量,從葉榮鐘在“日據”臺灣、他的同代人及當代的兩岸儒者志士的苦惱出發,試圖尋求思想的解放之道,謀求中國未來的文化發展,從而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

圖:“文化傳承·歷史反思:葉榮鐘與重寫臺灣文學史”兩岸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福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