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駐點 閻錫山故居變翻轉教室

台北市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修復完成並重新開放,常設展覽「陽明山中的閻錫山」,以「山西王」閻錫山的生命歷程為策展主軸,介紹這位戎馬半生,心懷人文哲學思想的重要民國歷史人物。圖為昔日部屬為打理閻錫山的生活起居,所居住的客房。(黃世麒攝)
台北市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修復完成並重新開放,常設展覽「陽明山中的閻錫山」,以「山西王」閻錫山的生命歷程為策展主軸,介紹這位戎馬半生,心懷人文哲學思想的重要民國歷史人物。圖為昔日部屬為打理閻錫山的生活起居,所居住的客房。(黃世麒攝)
台北市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修復完成並重新開放,常設展覽「陽明山中的閻錫山」,以「山西王」閻錫山的生命歷程為策展主軸,介紹這位戎馬半生,心懷人文哲學思想的重要民國歷史人物。圖為種能洞是閻與部屬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間,仿山西窯洞式建物建造而成。(黃世麒攝)
台北市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修復完成並重新開放,常設展覽「陽明山中的閻錫山」,以「山西王」閻錫山的生命歷程為策展主軸,介紹這位戎馬半生,心懷人文哲學思想的重要民國歷史人物。圖為種能洞是閻與部屬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間,仿山西窯洞式建物建造而成。(黃世麒攝)

坐落於陽明山半山腰的閻錫山故居,2004年為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在北市文化局投入超過新台幣3000萬元的修復工程後,去年5月重新開放,由文化大學經營布展,向民眾介紹這位傳奇人物。考量故居地處偏僻,交通不易,校方特別安排接駁車「文化小巴」,免費定時接送師生往返,將歷史遺跡作為「翻轉教室」,增進教育意義。

被稱為「山西王」的閻錫山,跟隨國民政府遷台後,便卸下官職,生命最後的10年,率部屬隱居在陽明山。其故居建成於1951年,可俯視淡水河口與台北盆地,建築包含「種能洞」、「紅磚屋」兩個部分,前者仿效山西窯洞的石造屋,後者則是防空洞。

文大圖書館長陳立文表示,閻錫山最初在陽明山建造的是草房,位於故居現址鄰近處,多次被颱風吹垮,才決定仿建山西窯洞,不過考量陽明山土質並非黃土,最後以石頭作為「種能洞」建材,「紅磚屋」則取材紅磚,重新打造住所。

陳立文提到,閻錫山居住於此時,「種能洞」為個人起居室,「紅磚屋」由部屬所住,每個房間都有3到5個窗戶,冬暖夏涼,非常通風。

至於在故居推廣上,陳立文說,學校安排文大史學所畢業生全職駐點,也邀請圖書館與史學系老師們擔任顧問並定時輪值,以及史學系大學部與博士班學生協助導覽。而閻錫山墓近期也由北市府文化局展開整修,未來會討論如何納入展覽範圍。

陳立文指出,配合文大推動「陽明山學」,希望讓名人故居作為「翻轉教室」,校方特別安排「文化小巴」至26日止,免費定時接送師生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