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連UFO都能抓得到!狙擊手莢艙有多強 殲16D被標定渾然不知

【一文看懂】連UFO都能抓得到!狙擊手莢艙有多強 殲16D被標定渾然不知
【一文看懂】連UFO都能抓得到!狙擊手莢艙有多強 殲16D被標定渾然不知


中國於5/23對台灣發動「聯合利劍-2024A」圍台軍演,兩天共出動112架次各型戰機,但國軍也出動各型戰機應對,並在軍演第二天發布F-16V掛載「狙擊手莢艙」(Sniper ATP)標定共軍殲-16D殲擊機與轟-6轟炸機的影像,由於是在遠距採「被動」光電搜索模式,因此共機渾然不知。儘管國軍公布的影像經過處理去除系統資料、畫質也降階,但國防安全院所長蘇紫雲表示,這顯示了狙擊手莢艙比前一LANTIRN莢艙更為優異,且狙擊手莢艙不只具備標定地面目標攻擊的能力,也能在空對空作戰時協助飛行員不受天候影響,早期發現敵機,近一步利用空對空武器將對方擊落。

美國海軍2015年曾使用AN/AAQ-33「狙擊手莢艙」標定一架在海面上高速飛行、俗稱「飛碟」的「不明飛行物體」(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UFO),國防部在2020年將影片解密公開,讓全球航迷們都驚呆了,也見識到「狙擊手莢艙」標定高速飛行目標的能力。但要談「狙擊手莢艙」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其前輩LANTIRN系統。

國防部公布2024.5.24空軍F-16V掛載AN/AAQ-33 「狙擊手」目標標定莢艙,應對中國「聯合利劍-2024A」軍演,監控中共殲-16殲擊機畫面,展現全天候監控鎖定目標能力。截自空軍影片
國防部公布2024.5.24空軍F-16V掛載AN/AAQ-33 「狙擊手」目標標定莢艙,應對中國「聯合利劍-2024A」軍演,監控中共殲-16殲擊機畫面,展現全天候監控鎖定目標能力。截自空軍影片

狙擊手莢艙前一世代的光電標定莢艙LANTIRN系統,全名為「夜間低空導航暨紅外線標定系統」(Low 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Infrared for Night, 縮寫為LANTIRN),或音譯為「藍盾」。

美國發展LANTIRN系統的主要目的,是讓1980年代以前設計的戰鬥機,可以在不用大幅更動航電系統的前提下,可以執行夜間貼地飛行滲透打擊,使用精準導引武器能力,讓飛行員們不受天候影響,執行打擊任務。

因此,由馬丁・馬瑞塔公司(Martin Marietta Corp,後來與洛克希德公司合併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1980年9月開始發展LANTIRN系統。由於利用前視紅外線、雷射等光電以及對地掃描雷達等雙重功能,整合多重對地資訊,LANTIRN系統可以讓飛行員們不分日夜或是惡劣天候下都能夠執行飛行任務,對地/對海目標進行精準打擊。LANTIRN系統於1987年3月31日正式交貨給美國空軍使用,也提供給美國海軍使用。

事實上LANTIRN是一組兩個不同莢艙組成的導航與標定系統,包含AN/AAQ-13 「探路者」導航莢艙(Pathfinder Navigation Pod)與AN/AAQ-14「神射手」標定莢艙(Sharpshooter Targeting Pod)。

每一套LANTIRN系統的AN/AAQ-13與AN/AAQ-14雙莢艙,具有地貌追蹤雷達(Terrain-Following Radar, TFR)、前視紅外線(Forward-Looking Infra-Red, FLIR)與戰機上的火力控制系統需要的目標標定資訊(targeting information),還有目標的雷射照明(target laser illumination)。

LANTIRN系統可配備在F-16C/D(Block 40/42)、F-15E/I/S 與F-14D等型戰機上,獲得10個國家採用,共銷售超過1,400 個莢艙。而台灣在1990年代採購F-16A/B之後,也採購LANTIRN系統莢艙的外銷版,也就是AN/AAQ-19神射手標定筴艙與AN/AAQ-20探路者導航筴艙。

由於隨著時間推進,1980年代的技術也面臨挑戰,2000年前後LANTIRN系統不斷進行性能提升。主要改良版為2000年之後推出的LANTIRN-ER增程版(LANTIRN Extended Range (ER)),簡稱為LANTIRN-ER系統,能從海平面到4萬英呎高度的範圍內操作,提供F-15與F-16全天候目標標定能力。

台灣在1990年代採購F-16A/B之後,於1998年6月美國同意售出28套,提供空軍執行夜間對地/對海攻擊任務。這些裝備包含了簡化型的AN/AAQ-20探路者低空導航莢艙(Pathfinder)與AN/AAQ-14神射手標定莢艙(Sharpshooter)。

2009年6月,台灣又獲得美國同意出售39套LANTIRN系統(每套均包括探路者莢艙與神射手莢艙)總值2億340萬美元。但這些LANTIRN系統莢艙交付台灣之後,鮮少對外公開展示性能。直到2020年的戰備月,構改性能提升完成的空軍四聯隊F-16V,才首度配備A AN/AAQ-19神射手標定莢艙搭配最新型的AIM-9X響尾蛇飛彈亮相。

原本發展LANTIRN系統莢艙的馬丁・馬瑞塔公司後來與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合併為洛馬公司(Lockheed Martin),接續發展更強大的整合式光電莢艙,將原本分開在導航與標定兩個莢艙的功能整合進單一個「狙擊手」(Sniper Advanced Targeting Pod, 簡稱Sniper ATP)莢艙。因此,戰機在機腹下方掛載就能具備導航以及目標標定等功能,能精確標定目標、提供情報、監控與偵察(ISR)能力,能運用在空對空、空對地與空對海任務。

這一次空軍公布F-16V以「狙擊手」莢艙標定中共戰機的影像,使用高倍率遠距的空對空模式,以紅外線熱顯像功能來「標定」殲-16D與轟-6的發動機熱源部位,明顯是在新任國防部長顧立雄同意,也獲得國安高層支持之下,在應對認知作戰上略做牛刀小試,其能力遠超過前一世代的外銷版LANTIRN系統,也就是空軍也擁有的探路者與神射手莢艙。

不過,國防部一公佈空軍的標定共機的畫面後,網路上爭論即起,有網友質疑「狙擊手莢艙不是對空用的」,或質疑名嘴稱空軍用狙擊手莢艙「鎖定」共機,甚至對岸網民質疑為何是側向追蹤?而不是尾隨拍攝?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狙擊手莢艙」經過美國海軍對「飛碟」(不明飛行物體UFO的俗稱)標定的檢證,可以追蹤空中快速移動目標,這樣的能力是無庸置疑的。

蘇紫雲說,若觀察F-16掛載狙擊手莢艙的位置,就能看到其偵測搜索的光電雷射等整合鏡頭,其實是側向可轉動的,也就是能在高速飛行中,不需要尾隨目標,只要在對方側後方就能跟蹤目標移動,狙擊手的系統並能保持偵測標定的畫面穩定,因此可以相當穩定獲取目標位置與空速等資訊。

另外,蘇紫雲表示,狙擊手先進標定系統莢艙如同其名稱「標定系統」,基本上對空或對地目標「標定」(targeting)是沒錯的。但並不是直接連結到空對空雷達去,因此與雷達鎖定(lock-on)有所差異。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狙擊手莢艙」( Sniper ATP)可掛於F-16等多型戰機下,具有雷射/前視紅外線、電視等目標獲得與標定功能,擁有空對/空/地/海等模式,透視煙幕與沙塵的能力較LANTIRN莢艙更為優異。截圖自洛馬影片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狙擊手莢艙」( Sniper ATP)可掛於F-16等多型戰機下,具有雷射/前視紅外線、電視等目標獲得與標定功能,擁有空對/空/地/海等模式,透視煙幕與沙塵的能力較LANTIRN莢艙更為優異。截圖自洛馬影片

蘇紫雲說,在對空目標的部分,目前並不能確定狙擊手莢艙能不能把影像資料轉為立體的座標,但至少可以協助飛行員發現遠距的空中目標,加以標定之後,由飛行員把雷達或是機首轉向目標,或是運用戰術頭盔(JHMCS)側看「用眼神殺人」(Look-to-Kill)發射新型的響尾蛇(AIM-9X)飛彈,也就是說F-16等戰鬥機配備「狙擊手莢艙」(Sniper ATP)後,至少是具備這樣的作戰能力。

旅美軍事專家梅復興早前就曾撰文指出,「狙擊手」標定莢艙與以前LANTIRN系統比較,「狙擊手」偵測距離可達到LANTIRN系統的4倍,辨識距離為LANTIRN系統的3倍,解析度則倍增,透視煙幕與沙塵的能力也遠為優越。

梅復興也指出,「狙擊手」標定莢艙還可從5萬英尺高度獲取/標示目標,也就是較原先LANTIRN系統莢艙多一倍,大幅減低肩射飛彈、近程防空飛彈與防砲等對執行任務的戰機之威脅。此外,「狙擊手」光電標定莢艙雖然主要用於對地攻擊,但亦可觀測追踪空中目標。

但究竟狙擊手莢艙標定目標的能力有多大?能看多遠?蘇紫雲表示,在空對地偵測時,使用雙光(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偵測可以達到大約87公里。另外在空對空模式時,更可以高達187公里遠,這已經遠超過飛行員視線範圍,成為輔助雷達進行被動隱密搜索的最佳工具。

蘇紫雲透露,靈活運用「狙擊手莢艙」遠距標定目標的能力,可以有一特殊空戰招式,那就是由於空軍的F-16V已經配備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具備主動終端導引能力,因此搭配新一代AESA雷達,甚至也可以先用「狙擊手莢艙」獲取的目標位置資訊,先將AIM-120飛彈向空中目標方位發射,等到接近目標附近,AIM-120飛彈彈體上的主動雷達就進行歸向(Homing)精確攻擊空中目標,這也是空軍公布標定共機影像時「沒說出來的秘密」。

應對中國「聯合利劍-2024A」軍演,中華民國空軍F-16V以AN/AAQ-33 「狙擊手」目標標定莢艙監控轟-6轟炸機。空軍影片截圖
應對中國「聯合利劍-2024A」軍演,中華民國空軍F-16V以AN/AAQ-33 「狙擊手」目標標定莢艙監控轟-6轟炸機。空軍影片截圖

蘇紫雲進一步分析,2010年中期左右,「狙擊手莢艙」(Sniper ATP)做過鏡頭與數據鏈更新,即為「感測器改良版ATP」(Advanced Targeting Pod - Sensor Enhancement, ATP-SE)。也就是說,即使是AN/AAQ-33本身也已經有世代的差異,所以能做到空中的高解析度標定。也因為光電性能與資料處理上的提升,有助於對付空中目標,美軍也曾在敘利亞周邊空域使用「狙擊手莢艙」標定前來挑釁的俄羅斯蘇愷-35(Su-35)戰鬥機,因此會出現與前幾個世代的標定莢艙有性能上的差異。

蘇紫雲表示,新一代的AN/AAQ-33狙擊手莢艙,與前一代的狙擊手莢艙,主要有三方面的差異,第一個差異是解像力(resolution)的提高、第二個可以使用雙頻的雷射鎖定地面目標,第三點是相容性提高,所有JDAM系列的精確導引彈藥都可以與狙擊手莢艙相容。第四點是與載具(軍用飛機)的相同性,原廠資料指出,新一代的狙擊手莢艙不需要進行修改,就可以掛載於配有標準介面的所有美系戰機與部分北約戰機上。

飛機升空有一定的載重限制,因此,由使用LANTIRN系統一套需要裝掛兩個莢艙來看,就從籌載重量(payload)來說,會排擠武器掛載量。因此,新世代的「狙擊手」莢艙,以單一莢艙完整地整合多項目標標定技術,賦予F-16機隊全天候打擊與防衛能力,所以空軍配合「鳳展案」F-16A/B Block 20性能提升計畫,訂購了18具「狙擊手」莢艙。

另外,據了解,空軍仍在爭取後續增購,但數量尚未確定。軍方人士指出,若依照先前LANTIRN系統陸續籌獲至少超過60套,且由於F-16V包括構改性能提升139架(不含2架測試機),加上「鳳翔專案」向美國新購入的66架F-16V(Block 70/72),F-16V機隊將高達205架。因此若要整體提升打擊能量,且強化全面後對空/對海/對地全方位的防衛作戰能力,若以四聯隊、五聯隊與新成立的七聯隊整體作戰需求來考量,空軍籌獲總數很可能也爭取「狙擊手」莢艙的數量將在60-80套之間,以因應嚴峻的台海空域挑戰。

更多太報報導
中國「聯合利劍」軍演對內宣傳對外宣示 蔡明彥:意在恫嚇並非啟戰
掌兵符就遇中國利劍軍演 顧立雄破舊規秀「狙擊手」監控共機畫面
空軍F-16V掛狙擊手莢艙 首度公布監控共機轟-6、殲-16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