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難忘媽媽燕窩情

文章提醒大家多陪伴爸媽,不要吝嗇表達內心的愛。(陳俊吉攝)
文章提醒大家多陪伴爸媽,不要吝嗇表達內心的愛。(陳俊吉攝)

第3屆「孝親獎」開始了,《中國時報》陸續邀請明星分享孝順父母的故事,呼籲大家「行孝一定要及時」。歌手文章(本名黃文章)當年以〈三百六十五里路〉、〈古月照今塵〉等歌唱響世界華人地區,想起已逝父母為了栽培他德智兼優而付出的辛勞,受訪時數度泣不成聲,他以自身經歷提醒大家「不要吝嗇對爸媽說『我愛你』、多陪伴、多抱抱他們,不要等到想表達時已經沒機會了」。

文章是印尼華僑,60年代當地無法學習中文,他說,獨具遠見的爸爸為了孩子教育問題,忍痛將他送到離家最近、民風淳樸的馬來西亞檳城讀書,接受正統中文教學;當時年僅8歲的他,寄宿在一位與外婆熟識的老奶奶家中,對方待他視如已出,還有傭人照顧。

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年紀小小的他特別早熟,對爸媽一向報喜不報憂,想家不敢說、受委屈也自己吞,「我從小就是絕對不給媽媽添麻煩、讓家人為我煩惱的小孩,有時候想家、想媽媽,我就躲在寄宿家庭的廁所裡,打開窗看著外面,把水開得很大聲,怕被聽到我在哭。」

念書時,文章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待上1個月,每年的這1個月,是他成長記憶裡最幸福的時刻,「只要回家,媽媽每天都會在半夜時搖醒我,遞給我一碗燕窩喝,小時候不懂得問媽媽,後來媽媽才告訴我,原來睡很沉的時候被叫醒吃,燕窩會更有效在血液裡循環。」

那個年代不像現在便利,媽媽得親手將燕窩裡的毛一根一根慢慢挑乾淨,再花很多時間精力燉熬,每次想起這段回憶,都讓他充滿感激,「特別感謝媽媽,我的健康可以一直維持得不錯,都是媽媽給我的基礎。」

文章的爸爸是嚴父,尤其重視孩子的學業品性,9個孩子中,文章是最得爸爸疼愛的一個,「但我很怕他,還記得他每次要睡覺時我們都不敢接近,只敢遠遠偷看他,爸爸如果突然一睜開眼,我們就會趕快跑掉。」

嚴父送電子琴慶生

他12歲喜歡上音樂,但爸爸思想傳統,尤其生長在嚴謹的潮州家族,潮州人一般認為男孩子不適合從事藝術表演,因此他小時候學音樂都是偷偷地,不敢讓家人知道。

他當時寄宿家庭的對面住著一位男同學,對方每天帶著小提琴上課,「有次男同學經過時,我問他『能不能跟你一起去學小提琴』,他答應後,我就去買一把小提琴,跟著一起學。」某次,爸爸發現這件事,擔心孩子為了拉小提琴,頭會歪一邊、影響發育,堅決反對才因此中斷。

「但很感動的是,我生日時,爸爸竟買了一台全新的電子琴給我,擁有一台電子琴,在當年那個年代是很不得了的事,是我最難忘的生日禮物。」文章當時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爸媽的愛雖然沒有說出口,但他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孩子著想。

他提到,「爸爸雖然看起來很嚴肅、事業做很大,不過每次有人因為困難找他幫忙,他都會儘可能伸出援手。」媽媽則是一位賢慧、刻苦耐勞的女性,一個人照顧9個孩子。爸爸的大器善心、媽媽的堅毅精神,成為他行走江湖最大助力,「謝謝媽媽給我的健康財富,爸爸給我的人生滋養,都是我生而為人最重要基礎,如果沒有這些,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