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伊朗沙烏地復交 美中地緣博弈北京得分

中國大陸斡旋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這對伊斯蘭宿敵復交,中東地緣政治邁入新階段。美媒認為這是北京願意發揮影響力解決外國爭端的明證,中國大陸的新外交模式在伊沙復交協議取得勝利。

BEIJING, CHINA - MARCH 10:  (----EDITORIAL USE ONLY â MANDATORY CREDIT -
中國大陸斡旋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這對伊斯蘭宿敵復交,中東地緣政治邁入新階段。(圖/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大陸居間下,沙烏地與伊朗今天發布聲明同意恢復2016年中斷的外交關係。為推動協議成功,中方在北京主持為期4天、事前並未宣布的伊、沙會談,讓各方得以達成協議。

外交政策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意外發展讓華府意識到,儘管美國在中東具有歷史性角色且有軍事力量,但中國大陸在中東的經濟和外交力量正在崛起。有別於過去北京所參與諸如伊朗核協議與限制北韓發展核武等會談,促成伊沙復交讓北京標榜的國關新模式取得實據。

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援助提供與政治影響力仍無庸置疑,但中國大陸靠投資與基建快速擴張,成為中東的最大貿易夥伴,並憑藉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拉近與產油重鎮中東的關係,讓自身角色更形吃重。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精研中國大陸區域影響力的以色列學者陶文亞(Tuvia Gering)說:「美國曾是當地不可少的力量,但如今中國大陸是中東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是事實。」

中國大陸上月底提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大陸立場」盼推動俄烏和談,遭西方抨擊無助通往和平。即便如此,這份12點聲明文件獲許多開發中國家買單,而北京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也更多。

曾任職美國駐中、駐沙使館高層的傅立民(Chas Freeman)說:「連同這次伊沙復交與其他事情,這代表看輕中國大陸不能成俄烏潛在和平推手是個錯誤。」

不過「華爾街日報」認為,伊沙復交協議不全然對中國大陸有利,對美國也有潛在好處,因為更穩定的中東有助平息像葉門等地的衝突,華府就能騰出更多軍力轉到亞太嚇阻北京耀武揚威。

陶文亞指出,中國大陸成功斡旋伊、沙的真正考驗在於協議後續很可能因兩個伊斯蘭宿敵間薄弱的基礎而破裂,「成功需很多因素累加,敗事卻只需一丁點原因」。

「紐約時報」認為,伊朗與沙烏地兩個伊斯蘭國家間的競爭長年影響中東的政治和貿易。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沙烏地與什葉派為主的伊朗,彼此間宗教矛盾甚深,也在葉門、伊拉克、黎巴嫩等地大打代理人戰爭,但伊、沙此時化解對立其實有跡可循。

沙烏地帶領的聯軍自2015年介入葉門內戰,與伊朗撐腰的激進組織「青年運動」(al-Huthis)打得兵疲馬困;伊朗則經歷長達數月的反政府示威動盪,此時與老對手化敵為友無疑可大鬆口氣。

哈佛大學貝爾佛科學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沙國籍研究員阿里亞亞(Mohammed Alyahya)表示,伊沙復交協議反映中國大陸在中東的戰略影響日增。

「事實是中國大陸已有諸多籌碼應對伊朗,事實是中國大陸與沙國的經濟關係極為深厚,中東出現的戰略真空,看來中國人已懂得如何充分利用。」

西方以外的外交圈認為,美國近期雖也成功推動日韓和解盼一致在印太抗中,但在二戰日本強徵奴工賠償問題卻形同讓南韓屈服,南韓社會有反彈聲浪,與北京鴨子划水促成伊沙復交相形見絀。

有別於華府始終視伊朗為敵手,北京則分別與伊朗、沙烏地深耕關係,且有別於美國官員,中國大陸官員從不拿人權說事。大西洋理事會中東計畫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傅爾頓(Jonathan Fulton)說:「北京採取聰明作法,利用戰略夥伴關係在伊朗與沙國厚植外交,不像美國只會拉一邊打一邊,從而制約自身外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