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未來大趨勢 醫師談百年大疫

新冠未來大趨勢 醫師談百年大疫
新冠未來大趨勢 醫師談百年大疫

文●邱建文

隨著Omicron大軍來襲,由清零到共存,迫使台灣全民正面迎戰。而經過五月的喧喧擾擾,逐漸摸清敵軍的底細之後,再陸續跟上後備支援,六月全台進入高原期。

雖然台灣疫情仍處在高點徘徊,煙硝味依然嗆烈,但這一場紮紮實實的全面應戰,讓更多翻攪而出的疑問逐漸釐清答案,對未來仍在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已然有明確的方向可行。

為何打疫苗還會染疫?

或變成重症?

由於疫苗研發曠日費時,現有疫苗仍是針對原始的武漢病毒株所設計,要防棘蛋白多了三十個變異點的Omicron,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產生「突破性感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暨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表示,「打了疫苗後,病毒暴露量太多,或抗體消失太快,都可能再次染疫,這固然和疫苗的種類和施打的時間有關,也和病毒存在的環境有關。」例如每次接觸的病毒量都不同,加上複雜的傳播鏈,只要是高風險、高病毒量就容易染疫。又如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胸腔和上下呼吸道的問題就容易使病毒存留的時間延長,若有心臟病等慢性病降低免疫力,也會使肺部無法抵抗病毒,而且病毒存留的時間變久就容易造成重症。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也直指「發炎為免疫的表現」,亦即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症都圍繞在發炎兩字,例如腦部發炎就是腦炎,心臟發炎為心肌炎,肺部發炎造成呼吸窘迫,血管發炎導致血管阻塞,血液有發炎的因子也易形成血栓。

從輕症到重症可快可慢,快則數天演變為器官衰竭,且並非慢性病和高齡者才會重症。林謂文以無慢性病史的二十多歲女性為例,儘管打滿三劑BNT,短短六天就因敗血性休克而死亡,「可能是病毒過度激活免疫系統,引起全身性器官的嚴重發炎反應,突然惡化而猝死。」

此即所謂的「免疫風暴」,因個人體質而異,無法預防,但畢竟是少數案例,因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施打疫苗感染新冠的機率比不接種者低八倍,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可能性則低二十五倍,就如林謂文所言,「疫苗最大的貢獻不只是為了避免感染,而是防重症和死亡。」

要打幾劑疫苗才夠?

重複施打成未來常態?

隨著不斷突變,病毒的特性也隨之改變;從武漢肺炎、Alpha、Delta到 Omicron,發燒和喘等症狀變得愈不明顯,也愈適應人體環境。「不過,輕症或無症狀,也代表黑數更多,傳染力更強,因此要多打疫苗來補充抗體,明年初若等到次世代疫苗,即可朝向流感一年打一次。」

林謂文接著表示,這場百年大疫史無前例,所有應對之策皆採取滾動式調整;而目前參照歐美經驗,以施打三劑有效,但免疫不全患者和高齡者則需施打四劑。

周百謙進一步說明,免疫不全症候群如愛滋病和紅斑性狼瘡,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高風險易受創族群都要重複施打,「即使有了次世代疫苗,也要看它如何發展,以及被注射者的情況,若抗體量不夠或很快消減,一年仍可能打一到二劑。」

用染疫增加抗體好嗎?

真的能群體免疫嗎?

經過Omicron這一戰,過去「群體免疫」的定義也改為「第三劑覆蓋率」。

首先從全人口的第三劑覆蓋率來看,目前台灣的一劑覆蓋率達到九一%,二劑為八二%,都在八成以上,三劑則逾六九%,「希望未來可以再拉高到七成五到八成」,林謂文同時補充,所謂「全人口」包括目前無法施打的五歲以下嬰幼兒。

而若再細分不同族群,則十八歲以上的三劑覆蓋率最高,才剛起步開打的青少年到幼童尚需觀察,「但風險最高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和慢性病族群,為防止重症,一定要盡快提高到八至九成。」

他同時提出一項最新研究,「六個月到五歲的小幼幼打滿三劑,對Omicron有近八成的防護力。」此外,打滿三劑的成人和青少年即便有突破性感染,也有超過七成可防感染。

三劑覆蓋率愈高,愈能阻斷隱形傳播鏈。假設百分之百接種三劑,就代表十人之中有七人不會被感染,三人雖會突破性感染但不會中重症;而這三人傳染給A,A傳B,B又傳C和D,但B若打了疫苗就不會被感染,也就不會傳給C和D,可說阻斷多點爆發的感染問題,不會出現放射狀的指數型大爆發。

至於「以鼓勵染疫來達到群體免疫」的觀點,林謂文則不以為然,認為免疫雖分為自然免疫、被動免疫、綜合免疫三種,但自然免疫是指染疫產生的抗體,約可維持三個多月,但也最危險,因為必須付出感染中重症的代價;而被動免疫為施打疫苗,最好打滿三劑;綜合免疫則是施打疫苗後又再次染疫,產生抗體如同追加一劑。

他強調,「後二者都有打疫苗,是最安全的免疫方式,但染疫和重症的風險仍然存在,必須謹慎做好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