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染疫當下無症狀,2、3個月突然疲憊、喘,恐罹患1疾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之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

 

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

 

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

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3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

 

染疫後對健康影響程度不一

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等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

 

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

 

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

 

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2、3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衛福部公布「最新十大死因」!癌症繼續蟬聯42年榜首 其中這3病恢復疫情前排名
·
XBB疫苗有比BA.4/5次世代疫苗好嗎? 專家解答疫苗3困惑

看更多相關新聞
嘉市急診爆量 新冠1周激增51%
新冠又起⋯機構長者缺抗病毒藥 長照中心憂死亡潮
新冠燒起來了!「孕婦急遽惡化插管送ICU」台大醫示警1事:傳染力仍高
550萬劑新型新冠疫苗 高風險族群10/1開打
沒確診「全程戴口罩」看醫生!等藥旁邊人狂咳 他回家傻了

◤防疫抗流感 戰勝病毒必備◢
激省醫療口罩 台製單個不到5元
抗菌洗手乳 超值組合99元起
酒精濕紙巾 出門必備隨時殺菌
補充益生菌 大人小孩加強防護力
每日所需維他命 發泡錠、膜衣錠這邊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