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慢性病拿藥、準備開刀的病人要延期嗎?

新冠肺炎(COVID-19)本土病例日日激增,官方宣布啟動4大醫療應變措施,要求醫院門診減量,停止健檢、復健、美容等醫療服務。然而,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否先別回診?排定開刀能延期嗎,會不會耽誤病情?

台灣本土感染病例日創新高,醫療機構量能不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宣布啟動4大醫療應變措施,要求全國醫療機構門診營運降載,暫緩健檢、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美容等醫療服務。慢性病人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定期門診,已經排定的檢查、甚至癌症開刀要延期嗎?

(為保全醫療量能,疫情嚴峻時期一切非緊急醫療暫緩。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門診可延期,非緊急健檢、檢查、手術暫停

台大醫院宣布:「已預約5月17日~5月28日的門診民眾,強烈建議可延後就醫」,病人可憑預約紀錄打電話到門診業務諮詢單位延後門診,且該次不計算為爽約次數。

全台長庚醫院也因應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流行,並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為保全醫療能量以應疫情發展需要,本院自即日起暫停(延遲)非急迫性的住院、手術(門診手術)、檢查、美容、健康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等服務。

台北榮總今早宣布門診及相關檢查照常,但為配合疫情,自即日起降載全院醫療服務,減少、延後非緊急住院及手術,及非緊急必要之治療及檢查,包括自費健檢,民眾可參考手中紙本文件上聯絡電話,電話查詢改期。為減少群聚避免感染,非必要門診強烈建議延期或取消,民眾可憑預約單用電話或網路查詢改期或者取消。

(只要先預約,就可免入院、免下車領藥,降低院內感染風險。圖片來源 / 彰濱秀傳醫院提供)

慢箋可至健保藥局或使用醫院領藥得來速服務

雖然疫情嚴峻,慢性病的威脅仍在,數百萬名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還有癌症病人等慢性病患者的藥物控制仍應繼續。未來2到3週的「非急迫」的醫療需求,可先暫緩。有慢性病處方箋,可以到健保藥局領慢箋藥物;許多大醫院已有慢性病處方箋「得來速」,不用進醫院,甚或用醫院App先線上預約,縮短拿藥時間。已排定回診時間,或者病況穩定的病人,可以詢問醫院,或者在醫師門診時間致電,與醫師討論因應的就醫方式,或是下轉到合作基層診所。

善用「查詢醫院醫師看診進度」

未來2到3週,如果原本已經排定要去做的非治療性的檢查,譬如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健康檢查;或者已約診的洗牙,建議先延期。如果可以延後進行的門診手術,請與醫師聯絡或是配合醫院通知。

如果必須要到醫院看門診拿藥的病人,很多醫院網站有「查詢醫師看診進度」,可以參考,盡量在看診號碼接近時再進醫院,避免長時間停留。記得全程戴好口罩,進出診間、醫院前後隨時隨地記得洗手。

(疫情期間,慢性病患的藥物控制仍應繼續。圖片來源 / Unsplash)

緊急或有生命危險狀況仍需進醫院治療

疫情當前,臨床醫療優先排序也跟著有變化。多數醫學中心強烈建議民眾將常規手術延後。比方切片、瘜肉切除手術,不會在短時間內有戲劇性病情變化,新冠病毒威脅當前,減少院內感染風險,暫緩為宜。

但如果有嚴重疼痛,例如突發性胸痛,很可能是自發性氣胸;壓迫性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急性腹痛可能是子宮外孕、腸穿孔,還是應盡快至急診就醫。

2020年3月中,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院方宣布了一個創院100年來史無前例的決定,因應新冠肺炎大流行,醫院停止所有非緊急常規手術,將23間手術室改裝成加護病房,只留下3間手術室,提供有立即性生命危險的手術需求。

這份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提到,2020年初,全美國、包括紐約市都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重災區,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面對可能耗盡的醫療設備,例如加護病房床位、呼吸器、葉克膜等維生儀器,院方決定暫停所有常規手術。

哥大醫學中心把23間手術室轉做加護病房,只提供了3間手術室,僅留下可執行緊急病況如穿刺傷、動脈瘤破裂的急救手術,並且把外科醫生,麻醉醫師和護理師的重新安排部署。醫院為此還開發一個手術排程順序分類系統,緊急程度是根據可以等候多長的時間開刀,而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去定義,如下:

● 急迫手術:例如睪丸扭轉、氣胸、心肌梗塞、腦中風等,24小時以內必須開刀

● 緊急手術如骨折、腹膜炎,必須1~2天內開刀

● 半緊急手術如燒燙傷,必須3~7天清創手術

這個分類系統會評估手術預期使用醫療資源需求的強度。包括醫療人力、維生設備、個人防護耗材和血液製品等等資源預期消耗分為低、中或高。在大流行的高峰期,成立由醫院任命的審查委員會,分類上屬於急迫或緊急情況的病人直接進手術室,如果是半緊急手術則須由委員會評估決定是否批准病人進行手術,常規手術如乳房切片、腫瘤切除手術則暫停,新規定施行後,全院手術量驟減9成。

世紀瘟疫,造成了手術治療排擠效應,人類只能暫時低頭。

延伸閱讀:

萬華也有了!「零接觸採檢站」跟上國際腳步,擴大普篩有可能?

頻繁接收疫情消息可能帶來「心理毒性」,醫倡3原則提高精神免疫

新冠病毒到底能傳多遠?不同物體上能活多久?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疫情再升溫 防疫不出門◢
👉泡麵被搶光!這裡還有冷凍水餃
👉別去人擠人!眾多食品點這選購
👉勤洗手消毒 防疫專區超前部署
👉酒精消毒必備 簡單步驟不可少
👉提升守護力!防疫懶人包備起來
👉多種醫療口罩 超夯款這裡挑選

我嚴防新冠肺炎
一度緊張!宜蘭遊藝場16確診 傳播鏈確定了
升級四級警戒? 雙北準備
雇主須准照顧假 不強制給薪
即時推播移工防疫資訊 「Line@移點通」提前上線
疫情影響 北捷運量暴跌百萬人次 台鐵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