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搶人”再升級:開放5年工作簽證迎接高收入人士

“企業和人才都在尋找安全穩定的投資、生活和工作場所。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疫情過去了嗎?至少新加坡已經為此做出了新的改變。最近,新加坡政策已經取消了強制室內佩戴口罩的規定,並且向高收入人士開放為期 5 年的工作簽證。其目的是爭奪人才,讓新加坡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文章來自編譯。

圖片來自 Bloomberg

如果誰對新冠已經被新加坡拋在身後有任何疑問,請放一放你的質疑。該國正在做出新的努力,吸引自己所需的外國人才,以維持其作為亞洲卓越的國際大都市以及商業中心之一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由於中國香港等競爭對手的失誤,擺脫了疫情的新加坡看起來不錯,但它希望能夠繼續發揮優勢。其中的潛在意義是要對向外界發出訊號,並進行重新校準。

雖然這個小小的共和國一直都表現得比鄰居要開放得多,但最近的舉措卻將這種開放性提高了幾個檔次。新加坡政府本週一表示,自己正在對簽證規定做出徹底改革,為每月收入至少 30000 新元(21,431 美元)的外國人頒發新的為期五年的工作簽證,允許他們到多家公司工作,並允許其家屬在新加坡尋找工作。企業在僱用外籍人士之前需先在當地發佈招聘廣告的要求將會放寬。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Tan See Leng)把這些改變描述為機遇:“企業和人才都在尋找安全穩定的投資、生活和工作場所。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新加坡的安全與穩定其實從未受到過質疑。這裡幾乎沒有暴力犯罪或盜竊——這是個養育孩子的好地方——新加坡自 1965 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以來,執政的一直都是人民行動黨。過去幾年中,因為疫情而加速的一個問題是,新加坡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希望往自己的 550 萬人口裡增加更多全球最優秀、最聰明的人。

消除或簡化部分移民障礙當然不錯,但這也需要態度上的改變。說得好聽一點,新加坡希望吸引的同一批全球人才遭遇了矛盾情緒,在疫情最艱難的日子裡,這裡的勞工和移民法規被許多外籍工人認為是懲罰性的。在此之前的 2020 年,人民行動黨經歷了嚴重的衰退,選舉亦受到挫折,人們普遍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當地人對太多外國人奪走了肥差的強烈反對。外籍人士面臨配偶工作能力的限制,對工作簽證的最低收入要求也在提高,如果你離開工作回家照顧病人,再想回到新加坡也沒有保障。新加坡政府的部長們排隊警告跨國僱主在裁員時不要裁掉當地員工。涉嫌不公平對待本土人才的公司也被列入觀察名單。

新加坡當然有制定法律的自主權。誰可以進來,以什麼條件進來,新加坡有第一和最後的發言權。我認識的人沒人對此提出過質疑。但其中發出的資訊非常複雜。領導人表示,封閉新加坡就會滅亡,但發出的警告往往又足以讓當地選民認為自己的關切正在得到解決。儘管這裡有要讓新加坡成為金融中心的長期野心,但金融業還是遭遇到了一些嚴厲審查。商界得到消息:去年 7 月,當新加坡議會正在就勞動力問題進行辯論時,花旗集團發佈了一份新聞稿,大肆宣揚自己任命了新加坡人擔任高級職位。

現在,隨著更多經濟體重新開放,他們發出的訊息正在發生變化,至少在語氣上是這樣的。這一點在李顯龍總理髮表國情集會演講期間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會上,他宣佈廢除一項將男性之間的親密行為定為犯罪的爭議法律,這項法律長期以來一直是糟糕公關的根源。儘管李顯龍並未將兩者建立直接關聯,但卻將他講話的重要部分用來強調與世界保持互動的需要。

李顯龍表示,在尋找人才的過程中,“新加坡不能被淘汰或被拋在後面。”新加坡希望在以低通脹、低利率和工資水平為特徵的後疫情困難時期獲勝。對人力資本的爭奪將是這個新時代的另一個標誌,也更具有挑戰性。

儘管高層人才十分重要,但新加坡需要的不僅僅是高層次人才。每月 30000 新元的最低收入簽證門檻與就業准證持有者前 5% 的的收入相當。與重新開放相伴的,是從承包商到家庭裝修工作,乃至於工程師與技術主管,新加坡在大多數行業都出現了勞動力短缺。陳詩龍強調,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培養本地人才和領導。他說,從國外吸引優秀人才可以創造出一種充滿活力的經濟,為新加坡人提供機會。

簽證舉措是在防疫政策改為自願戴口罩(公共交通、醫療保健和食品準備除外)幾小時之後公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兩年多之後,孩子們終於可以在教室裡重新看到老師的臉,看到彼此的臉。

還有一項更加務實的舉措,即隨著全球商務旅行以及旅遊業的興起,新加坡還取消了另一種儘管在過去幾個月中並未嚴格執行的威懾措施。(身著紅衫的“安全距離大使”(safe-distancing ambassadors,簡稱 SDA)的出現已經減少。SDA 曾經是常見景象,在市中心外籍人士和新加坡的國際化階層經常出沒的咖啡廳等地方,他們會對著喝拿鐵的顧客拍照,警告他們不要違反防疫規定。)

不過,從本週一晚上的情況來看,烏節路一帶的購物中心並沒有太明顯的區別。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很多人都還戴著口罩。態度和養成的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加坡對外國專業知識的熱情接受最好被視為一種演進還是一種革命性舉措?對此我會持樂觀態度。畢竟如果這次的做法不成功的話,官方總可以再次輕推鐘擺。實用主義仍將佔主導地位。

譯者:boxi。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