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用英文名比例增加 命理師提供算英文名服務
新加坡人口約7成是華人,中文是4個官方語言之一,不過新加坡網媒《稻傳媒》3日指出,隨著英文成為逾半數新加坡人在家的通用語言,包括華人在內的各族裔都會取英文名,而學者推測,基督徒人數增加、英文識讀提升,以及愈來愈多人在家講英文,可能是許多人使用英文名的原因。
《稻傳媒》(Rice Media)提到,英文名加上中文姓名是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社群的事實命名模式,若是基督徒的話,可能會再加個英文中間名,而撰寫該報導的記者名字即是此模式,其名字為金柏莉.安.林魯錦(音譯,Kimberly Anne Lim Lu-Jin),其中「安」(Anne)是中間名。
《稻傳媒》表示,新加坡國立大學英文系高級講師陳彼得(Peter Tan)曾於2001年發表報告,談論新加坡華人取名英文化。過去20年,他觀察到有愈來愈多學生是用英文名,有些是出生就有,其他則是自己另外取。由於新加坡沒有公開的名字登記系統,陳彼得透過校刊、當地大學畢業生名冊等次級資料進行研究。
「約在1999年代,許多人叫克羅伊(Chloe)」,陳彼得說,「我會知道也是因我女兒在那時期出生。我們沒(給她)取名克羅伊」。根據他的觀察,不論是出生就有英文名或自行取的,只要有英文名,就不會使用中文名。陳彼得指出,少數「稀奇或新創」的英文名,則是出於渴望有個獨特、能辨識的名字的動機。
陳彼得告訴《稻傳媒》,這與所有新生兒叫「傑登」(Jayden)和「凱登」(Kayden.)的背後動力相似,而他總結,中文名字英文化有許多因素構成,包括基督徒人數增加、英文識讀提升,以及愈來愈多人在家講英文。《稻傳媒》稱,現在超過半數的新加坡人在家中以英文為通用語言,自然幾乎每名華人新生兒有英文名。
各族裔取英文名比例增加
《稻傳媒》說,以往老師點到「惠玲」(Hui Ling)這名字而有許多孩子舉手的時期過了,現今班上有更多「索菲亞」(Sophia)、「夏洛特」(Charlotte)和「綺拉」(Keira)。陳彼得提到,少數華人沒有正式中文名,且不只華人被英文發音的名字所吸引,新加坡的馬來人也選擇相當模糊的名字。
「我們看到像是亞當(Adam)、莎拉(Sarah)等名字。這些是馬來名字,也是英文名」,陳彼得表示,容易跨文化的名字可能更受人們歡迎,因為他們會覺得「兩全其美」。《稻傳媒》提到,人們傾向說英文而非母語是名字英文化的部分原因,且有些名字對非中文母語者來說無法發音。
29歲的林智炫(音譯,Lim Zhi Xuan)稱:「有一年,我有位馬來教師(叫我名字)的發音從『吉權』(音譯,Gee Chuan)到『錢栓』(音譯,Zee Shuan)都有,我就不再糾正她(發音)。」他發現自己被忽略,教師會點名字叫好發音的人,且在大學迎新活動上,有「美好」(palatable)英文名的人也會先被點到。
林智炫坦言,原本滿開心低調,但2022年在腳踏車產業任職,需要建立國際客戶名單,為了被容易記住,因此給自己取了英文名「尚恩」(Shane),「我有相當多客戶是印度人和西方人,這讓他們便於發言和記住」。另外,21歲大學生索爾斯亞克.張(音譯,Solskjaer Thio)因名字而在線上約會節目受到注意。
「我父母是足球迷,他們是索爾斯亞克(Ole Gunnar Solskjaer)大粉絲」,索爾斯亞克.張告訴《稻傳媒》,自己常被問到是不是混血兒,還開玩笑說未來可能把自己孩子以柯瑞命名(Steph Curry),「我想與其有個無趣、主流的名字,獨特、不常見的名字還比較好。這也是很好的聊天開頭」。
算名字服務拓展到英文名
《稻傳媒》稱,雖然林智炫現在叫尚恩,但仍喜愛自己的中文名,其中「智」是字輩。除了字輩,算名字是另個常見的華人作為,不過當取英文名變得普遍,並沒影響到算名字需求。算命師馮凱文(音譯,Kevin Foong)2011年提供算名字服務,隔年開始擴大算英文名,已服務逾6000件案子。
馮凱文表示,中國命理說名字有影響每個人命運的力量,英文名也是如此,與中文名搭配,能影響生活多個面向,從健康到財富,甚至是在學校有個好導師。他提到,市場上沒有太多算命師在算英文名,「主要理由是中國命理沒有教導挑選適當取名的英文字母的機制」。
根據《稻傳媒》,馮凱文深入研究數字命理學、印度和西方占星術,結合成「支持個人」的挑選英文名字系統。馮凱文說,幸運的英文名字因人而異,取決於他們的出生時間,這是因英文字母有不同行星位置,並以「亞當」(Adam)為例,會要找出命盤中A字母所對應的行星。
名字發音也會對應不同行星,加上個人的生命階段,這些都是算英文名要納入考量的事情。「所以我們整體要知道許多不同事情」,馮凱文強調,這不是「我想這名字聽起來對他很好和我覺得對他很好」。他也說,過去6年,算英文名的需求增加,客戶主要是基督徒華人和菲律賓人。
改取英文名是否遺棄原本的文化資產?陳彼得認為,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僅是選擇不同方式來表達華人認同,「對有些人來說,名字對展現『華人性』(Chineseness)很重要」,而有些人認為所說的語言才重要。《稻傳媒》說,藉由選擇,不是被世代或文化傳統束縛,大家正在塑造其認同感。
「誰說叫索爾斯亞克的新加坡華人比其他同族裔的人較不華人?」《稻傳媒》幽默表示,或許共享文化認同的明確標誌是,不論種族、語言或宗教信仰,新加坡人的名字有難倒海關西方人的傾向,即英文名加上中文姓名,有的還有英文中間名的組合,讓海關人員難分辨姓和名。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