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產後憂鬱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重拾人生樂趣

憂鬱症不僅是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大腦生病了,是一個易復發、易慢性化的疾病,醫師建議罹病早期就要積極接受治療。(圖:陳婉玲攝)
憂鬱症不僅是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大腦生病了,是一個易復發、易慢性化的疾病,醫師建議罹病早期就要積極接受治療。(圖:陳婉玲攝)

30歲的林小姐,今年初成為新手媽媽,正沉浸於新人生的喜悅,產後憂鬱卻悄悄上門,讓她感到無助、沮喪和孤單。求診身心科,醫師起初以抗憂鬱藥物治療,卻出現嚴重副作用,後來改採「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一個月後,患者情緒逐漸穩定,也更能好好的對應壓力和育兒的挑戰。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劉育嘉醫師指出,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是以抗憂鬱藥物為主,以調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大多數病人經過幾週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症狀能獲得緩解,但仍有部分的病人對於藥物的反應不佳,也就是所謂的「難治型憂鬱症」病人。

劉育嘉說明,難治型憂鬱症的致病原因與「大腦前額葉功能異常低下」有密切的關聯,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的研發,即針對前額葉的腦區進行治療,利用電磁感應的作用,調節大腦皮質的活動,促進前額葉的功能,影響與情緒調節相關腦區的神經迴路,以改善憂鬱症狀。

他說,憂鬱症病人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約20分鐘,不需要麻醉,療程通常需要20至30次治療,建議每週5次,持續4~6週。再者,其副作用相對輕微且短暫,如刺激處之頭皮疼痛、頭痛、悶脹感或耳鳴,症狀多半在刺激後數小時內即獲得緩解甚至消失。

劉育嘉表示,若是難治型憂鬱症、有強烈自殺意念且擔心藥物改善速度過慢、難以忍受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希望減輕或停止抗憂鬱藥物的使用、哺乳期間、使用多重藥物,擔心複雜的藥物交互作用等,都可考慮採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協助病人重拾生活的希望。(陳婉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