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收徒重耐磨 黃德勝先問「你數學好不好」

步入中年之後,黃德勝就過著「白天工作、晚上復健」的日常,採訪這天,他右手虎口處貼著藥布,無視疼痛專注創作。(曹婷婷攝)
步入中年之後,黃德勝就過著「白天工作、晚上復健」的日常,採訪這天,他右手虎口處貼著藥布,無視疼痛專注創作。(曹婷婷攝)

「必須創作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粧佛是傳統神像、佛像雕刻的技藝,南部主要為泉州派、福州派,黃德勝雖師承泉州派,31歲時自立門戶創設「唐興閣」時,就已超脫傳統派別自成一格,99%的人一看到神像作品,就知出自他的手!

踏上粧佛之路,雖始於未能考上初中尋求習得一技之長,但深烙黃德勝腦海裡的一件事,是國小5、6年級時,1位白老師曾在課堂說過一句話:「班上3個同學未來走藝術這條路,可能不錯。」黃德勝便是其中1人。

「這句話我記到現在,彷彿還在耳邊縈繞!」黃德勝說,當初父親安排他跟著紙糊大師學藝,他心想紙糊也是一門工藝,跟藝術也有關聯,便安分地認真學藝,一學習就是一世人的時間,「或許就是老師那句話,讓我成為今天的我。」

他說,從小嶄露的美術天分,對創作神像確有助益,從事雕刻神像的人很多,但有些人成品美感特別好,有的人卻達不到,關鍵就是美感。儘管會雕刻神像的人多,能夠做到水準之上的人畢竟少數,除了要有興趣與天分,也唯有全心全意投入,才能把基礎功發揮到極致。

學過素描的他,有了西方美學底子,反過來看台灣神像,總覺得與西方神像差距太大,台灣製作神像的師傅們似乎都受到傳統羈絆,神像的頭與身體不成比例,「頭大身小」讓整件作品看起來「憨憨的」,他稍做改造,將西方講求黃金比例的美學基礎融入神像,跳脫窠臼。

許多人見過他的神像作品,總讚嘆猶如藝術品,坊間確實也有人開價欲收藏。除了雕刻神像,他也有多項現代雕刻作品,包括自己年輕時的雕刻像與女兒的雕刻像等,他還曾依新聞剪報製作了網球名將張德培的雕刻像。

黃德勝雕刻過不計其數的神明,其中以太子爺、廣澤尊王、玄天上帝居多,儘管雕的是同一尊神,但他力求能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盡可能讓每尊神像的容貌、神情有所不同。

年歲漸長,傳承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他育有4個孩子,但無人承接,倒是牽成跟著他學藝20年的侄子黃敬仁自立門戶「興同閣」。他直言,多年來陸續有人登門學藝,但往往學到一半就離開,所以他最常對學藝的人說的話是:「你不一定要有天賦,但一定要有耐性。」

當年老師一句「你可以走藝術的路」,使他成為今天的粧佛大師,影響他甚深;他說,自己當學徒時只想著把功夫學好,而「學功夫要扎實」這項基礎卻被現代人忽略了。

常有人問他「哪種人學粧佛會學得比較快?」他總說「數學不大好的人!」因為藝術不需要數學能力,數學好的人大可從事理工領域或經商,而且數學好的人懂得精算,學沒多久就想出師,數學不好的人才會憨憨一直學,自己帶過許多學徒也驗證此事,所以他後來都會問學徒「你數學好不好?」

他幾年前曾遇過1名年輕人來學藝,雖然內涵不錯,但聰明過頭、心定不下來,成天只想著趕快自立門戶賺多一點錢,過於汲汲營營,少了耐性與毅力,不願蹲點,等於只學一半。黃德勝感慨說:「磨很重要。」但現代年輕人普遍不易做到,也曾有學徒在入神儀式被蜜蜂叮到,就再也不來了。

早期當學徒3年6個月出師,出師是一回事,能否將功夫發揮淋漓盡致是另一回事,走過半世紀,對待每一件作品,他不曾鬆懈,依然保有初心,「做好一件有水準的作品,不簡單」。望著德勝師手上貼著藥布,心無旁鶩打造神像的當下,讓人感動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