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健保點值大縮水危及民眾就醫權益,健保總額預算制度還不改嗎?

原本天天看診的診所,宣布周日休診;醫院對病人的非緊急手術,態度變得模稜兩可……,民眾很難想到,這可能與近期健保點值大縮水有關。健保給付有點值問題,是因健保實施多年的總額預算制度,即在前年預估次年健保支出;一旦民眾醫療利用率超出預期,健保署就以財務控管手段要求醫療服務提供者申報點數打折。今年由於出現新冠確診者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給付、免疫負債導致就醫人數大增等難以預期事件,健保點值更是被打到「骨折」,不僅醫療院所叫苦連天,也危及病人權益。

所謂健保點數與點值,即在正常情況下,健保對於不同層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的各項醫療服務,都有一個給付價格,又稱點數,且照理說1點應等於1元,即點值為1。

為免醫療院所「衝業績」,醫療服務採浮動點值

但因健保給付原則為論量計酬,為免醫療院所為了「衝業績」變相安排病人重複看診或做不必要檢查,造成資源浪費,健保從開辦的第4年(1998年)起,就從牙醫開始實施總額預算制度,再逐步擴及中醫及西醫。在總額預算制度的框架下,健保唯對藥品給付維持1點1元,又稱固定點值;對其他醫事人員提供的各種醫療服務都有額度上限,一旦服務量超出預期,1點的點值就會縮水變成0.9、0.8……,又稱浮動點值。而固定點值與浮動點值相加除以2,就是平均點值。

「簡單說,浮動點值就是要求一旦健保服務量超出總額預期時,就要對醫事人員的勞務給付,也就是針對原本要給我們的『工錢』打折。」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暨基層委員會召委黃啟嘉醫師表示。

明明做了定價1元的服務,卻要被迫降價提供,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當然不會滿意。但在健保為全民納保的社會型保險制度下,多數醫療院所再不情願,除非有能耐做全自費、不加入健保合約,否則也只能配合。更何況健保點值也不是永遠都「縮水」,一旦醫療服務量低於總額預算時,點值也會「膨漲」,即點值也有可能大於1。

在今年(2023)以前,健保5大部門包括牙醫、中醫、西醫基層、醫院及門診透析,除了中醫以外,浮動點值多能維持在0.9上下,用藥量較大的醫療院所又有「藥價差」(醫療院所向藥廠採購藥品的實際採購價與健保給付藥價間的價差)貼補,因此醫界雖時有抱怨,還不致吵翻天。

清冠一號帶動中醫診所病人顯著成長

直到去年(2022)下半年,當時疫情尚無趨緩跡象,而中醫界研發的清冠一號,對於新冠病人的治療效果,卻意外受到廣大國人的肯定,隨之帶動確診過後出現各種長新冠(long-COVID)症狀,甚至過去不太常看中醫的民眾,也開始到中醫診所求診,導致各大中醫診所病人顯著成長。而中醫申報點數較原預期大幅增加的結果,就是去年第3季中醫浮動點值創下0.82的歷史新低;到了第4季,點值更持續下探到0.77。

不過,由於當時有「狀況」的只有中醫,也所幸健保總額每年都編有約8億元的非預期風險及政策改變經費。因此,當中醫界將問題反映到健保署,健保會很快就通過動支相關經費,給予中醫總額3.12億元的貼補。

<cite>中醫去年下半就率出現健保浮動點值大縮水的情況,直到今年第1季,北區第一季浮動點值還是只有0.75,高屏區及中區浮動點值也不到0.8。(取自健保署網站公開資料)</cite>
中醫去年下半就率出現健保浮動點值大縮水的情況,直到今年第1季,北區第一季浮動點值還是只有0.75,高屏區及中區浮動點值也不到0.8。(取自健保署網站公開資料)

但人算不如天算,健保會去年9月討論今年健保總額預算時,無法預測今年初疫情會趨緩、疫情指揮中心會解散,乃至於依法原由中央編列特別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醫療費用,會回歸健保給付。

更甚者,新冠肺炎患者相關醫療費用回歸健保後,今年5月又出現了一波新型新冠病毒衍生的疫情波峰;加上3年多來累積的免疫負債,令今年各類傳染病感染人次幾乎都創下近年同期新高,也導致去年下半年發生在中醫界的「點數上升、點值縮水」情況,今年上半年不但在中醫界重演,還蔓延到西醫基層及醫院。

病人增加數量超出健保總額預算預期

黃啟嘉舉例,往年5、6月算是西醫基層診所的「淡季」,但以某家大型耳鼻喉科診所為例,過去多年其每年5月就診人次都維持在6800到7000左右,但今年5月該診所就診人次竟高達9500,較歷年足足增加了36到40%。

病人增加的數量遠遠超出健保總額預算的預期,導致點值大幅縮水,許多診所無法承受「做愈多、虧愈大」,甚至在分區點值控管之下,個別病人特別多的診所還會受到區內同儕制約,而最快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減少看診天數。於是,部分聘請醫師群輪流駐診、強調1周7天都提供服務的大型診所,近期紛紛改為周日休診,部分診所甚至連周6下午也休診,對習慣利用周末就醫或回診拿藥的上班族造成很大不便。

<cite>今年初新冠肺炎患者相關醫療費用回歸健保,加上3年多來累積的免疫負債,導致5月起西醫基層病人爆增,導致點數上升、點值縮水。今年第2季台北區浮動點值僅約0.82,北區也只有約0.86。(取自健保署網站公開資料)</cite>
今年初新冠肺炎患者相關醫療費用回歸健保,加上3年多來累積的免疫負債,導致5月起西醫基層病人爆增,導致點數上升、點值縮水。今年第2季台北區浮動點值僅約0.82,北區也只有約0.86。(取自健保署網站公開資料)

根據健保署最新公布的今年各月份西醫基層診所周日看診情況,今年1月全國周日看診的診所還有3573家(全國不含中醫及牙醫,約有1.2萬家西醫基層診所),較去年同期增加40.9%,到4月周日看診的診所也有2448家,較去年同期成長10.8%。但5月開始,也就是在許多診所都反映就診人次大爆發的同時,全國周日看診診所反而只剩2115家,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25.8%;且接下來一直到10月,每個月周日看診診所的比例均較去年同期減少,9月甚至較去年9月減少27.1%。

<cite>20231120-n401_02_2023年各月份西醫基層診所周日看診情況</cite>
20231120-n401_02_2023年各月份西醫基層診所周日看診情況

在醫療利用率愈高的健保分區(健保依業務分成台北區、北區、中區、南區、高屏區及東區共6個分區),點值縮水的情況也愈嚴重。以今年第2季為例,台北區西醫基層的浮動點值只剩約0.82,北區也只有約0.86。也就是說,若以健保給付診所醫師每人次診察費230元(點數)計算,換算成點值,近期台北區及北區基層醫師看一個病人拿到的健保給付還拿不到200元。

斷頭與攤扣讓浮動點值及平均點值完全失真

值得一提的是,醫院浮動點值縮水的情況比西醫基層更嚴重。根據健保署預估,今年第2季,台北區醫院在分區業務中心以「斷頭」、「攤扣」等特定財務控制手段介入前,浮動點值只剩約0.74,中區也只有約0.75,堪稱醫院點值縮水的重災區。

何謂斷頭與攤扣?這是近年健保署各分區針對每年占健保總額最大宗的醫院,發展出的獨有財務控管方式。舉例說,某醫院歷年每年申報的健保點數平均約為1000萬點,今年卻增加至1010萬點,健保可能就會要求醫院只申報1000萬點就好, 也就是自行斷頭。至於攤扣則是以全區的目標點數為標的,假設全區總計超出目標值100萬點,業管中心可能就會要求例如該區申報點數成長率較多的4家醫療院所(通常都是醫院),申報點數各扣除25萬點。

<cite>今年第2季,台北區醫院在分區業務中心以「斷頭」、「攤扣」等特定財務控制手段介入前,浮動點值只剩約0.74,中區也只有約0.75,堪稱醫院點值縮水的重災區。(取自健保署網站公開資料)</cite>
今年第2季,台北區醫院在分區業務中心以「斷頭」、「攤扣」等特定財務控制手段介入前,浮動點值只剩約0.74,中區也只有約0.75,堪稱醫院點值縮水的重災區。(取自健保署網站公開資料)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經過斷頭與攤扣的醫院浮動點值及平均點值彷彿濃妝艷抹的美人,美則美矣,卻已完全失真。更甚者,這些所謂的健保財務控管手段並無明確法源依據,甚至毫無道理可言,「若醫院申報的診療行為不符合適應症,或明顯有濫報浮報嫌疑,點數被核刪也就算了。」「但醫院沒有做錯任何事就被要求斷頭、攤扣,實在教人難以心服口服。」

0.05的差距造成3億元的收入缺口

或許有民眾會說, 一些財團或法人既有財力經營醫院,又何必為了可能只是區區0.01、0.02……的點值差距,在那邊錙銖計較?對此洪子仁以某醫學中心每年申報健保點數約60億點為例,過去浮動點值平均約0.9,就代表醫院每年已折讓了6億元;若點值再縮水成0.85,也就是所謂這麼一點點僅0.05的差距,醫院就又多了一個3億元的收入缺口,這能說影響不大嗎?

正因健保給付點值大縮水的風波已水淹龍王廟,眼看健保總額例行編列的8億元非預期風險及政策改變經費也不足以弭平問題,健保署日前正式在健保會提案,以2019年疫情前各醫療院所的申報點數為基準,今年同期增加的點數一律以1點1元補足。初步估計,今年第1、2季共需經費47.11億元,分別補貼中醫4.63億元、西醫基層6.37億元、醫院36.12億元。

<cite>20231120-n401_03_近年健保總額及成長率</cite>
20231120-n401_03_近年健保總額及成長率

至於補貼的財源,由於今年行政院編列了240億元公務預算挹注健保總額,健保署長石崇良認為,雖然這筆錢已投入健保安全準備金,首要目的是希望確保明年(2024)健保費率不漲;但這筆經費的本質仍是公務預算,取其部分解決因行政命令宣布疫情降級、新冠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給付,導致的點值大幅縮水風波,應無不妥。惟因健保會付費者代表對石崇良前述見解仍有不同意見,故全案將待衛福部長薛瑞元作最後定奪。

健保總額成長率完全跟不上新藥研發速度

總而言之,在健保總額預算制度之下,健保財務管理原就存在不少隱憂與紛擾。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制度時任衛生署(現稱衛福部)署長李明亮當時也曾公開表示,「健保總額預算制度只能做為一種健保中短期的財務控制措施。」沒想到該制度一做迄今已逾20年。更甚者,近年醫療新科技進步神速,其特色就是昂貴;然而健保總額成長率卻完全跟不上新藥研發的速度,結果就是導致很多救命的新藥都無法在第一時間內納入健保。

洪子仁說,回顧過去10年,前面7年新藥科技較少突破,但近3年每年卻至少都有2、30項新藥研發上市。但同期健保總額成長率卻始終停留在3.3到5.6%之間(平均成長率約4.3%)。而近3年的健保總額與成長率依序為2021年總額7835.5億元、較前年成長4.1%;2022年總額8095.2億元、較前年成長3.3%;2023年總額8364.2億元、較前年成長3.3%,即非但未配合新興醫療科技的飛躍同步成長,反而低於近10年平均。

<cite>20231120-n401_01_近年健保新增藥品、特材品項及金額</cite>
20231120-n401_01_近年健保新增藥品、特材品項及金額

回到點值的問題,黃啟嘉強調,健保自勞保轉型,一開始的給付標準就偏低,直至今日,健保醫療給付定價還是遠低於與台灣平均國民年所得相近的國家。以致於不少旅外同胞有病痛尤其需要手術時,寧可支付來回機票的成本也要搭機回台使用健保資源就醫。

比較極端的例子是,雖然美國平均國民年所得約為台灣的2倍,醫療費用至少是台灣2、3倍起跳算是合理範圍。但以大腸癌篩檢為例,目前美國每次費用約需200美元;台灣健保對於大腸癌篩檢的給付價格也是200,單位卻是台幣,兩者相差了至少30倍。

現行健保總額預算制度最大問題──上限制總額

針對有人批評醫界在點值縮水時大呼小叫,點值大於1時卻惦惦吃三碗公,黃啟嘉個人認為,健保點值應訂定合理的「安全閾值」,例如0.9到1.1,一旦浮動點值低於0.9,政府就應啟動機制即時補足;反之,當點值大於1.1,醫療院所就應把多出的點數返還健保總額也就是付費者。

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也認同,現行健保總額預算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實施「上限制總額」,在此上限天花板之下,只要醫療院所服務量超出預期就打折,不但對醫事服務提供者不公平,也間接影響了民眾的就醫權益。所以,健保應改為「目標制總額」,例如明訂浮動點值至少為0.9,並取消斷頭、攤扣等缺乏法源依據的財務控管手段,讓真實的浮動點值呈現,並配合訂定常態性的貼補辦法。

<cite>20231120-n401_04_國內各醫療院所家數統計</cite>
20231120-n401_04_國內各醫療院所家數統計

醫界對於健保總額預算、浮動點值的看法與意見雖不無道理,畢竟民眾要獲得高品質的健保醫療服務,與醫事人員的勞動條件確實息息相關。但健保點值有浮動點值與固定點值,固定點值保障的是藥品給付1點1元,即確保醫療院所向藥廠採購健保藥品時不致虧本,甚至就算存在藥價差,也應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且主要目的應是為了透過醫療院所的議價能力,讓有限的健保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

健保長期存在「以藥養醫」的扭曲現象

但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黃文鴻表示,根據健保署與監察院歷年來的調查報告,不同規模醫院及基層診所、社區藥局經手的健保藥品都有不同比率的藥價差;若以中間值約25%推估,則健保一年藥費支出約2100億元當中,藥價差就高達約500億元,「這種程度已不只是藥價差,而是藥價黑洞!」

醫事人員勞務所得被打折(浮動點值),醫界就拿藥價差(固定點值)去補, 導致健保長期存在所謂「以藥養醫」的扭曲現象。且就算具一定經濟規模的大醫院已習慣這種「恐怖平衡」的現象,但對用藥量相對較小的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而言,就像此次的風波,只要一點風吹草動,其生存空間還是可能動輒遭到擠壓。

危機就是轉機,醫界甚至已有就健保總額預算制度的合法性,申請大法官釋憲的聲音。或許就是現在,正是健保針對總額預算制度,及其相關衍生的總額上限、浮動點值、藥價黑洞等問題,進行一次性徹頭徹尾檢討的契機。否則,不久的將來,台灣很有可能只有大型的醫學中心、健康園區可以生存,而國人引以為傲的醫療可近性,也將不復存在。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