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止血護理離職潮政府提津貼加碼 健保、醫院、納稅人誰來付23億元差額

為替護理人員離職潮止血,民進黨總統參選人也是現任副總統賴清德提出提高護理人員夜班津貼政見,衛福部隨即端出政策。雖說低薪並非爆發護理離職潮的單一原因,加薪總是好事。但沒想到相關政策一出,光是為了這筆經費該由誰出?醫界就吵翻了天。就連部分護理團體都認為,政府「獨厚」夜班人員,將造成原本薪資水準就因沒有夜班津貼而少了一截的白班護理師心理更加不平衡,所以該政策非但無助解決問題,還有可能是提油救火。

熬過3年疫情,許多原本就對職場環境諸多不滿的護理人員,更因心力交瘁紛紛求去,這波離職潮於今(2023)年5月達到高點。根據衛福部統計,當時全國護理人員執業總人數18萬5901人,較去年底足足少了1700人。護理人力不足,各級醫院為遵守護病比法令,尤其為了通過疫後恢復的醫院評鑑,不得不關床因應。影響所及,許多需要住院的病人不是因為病房一床難求而四處請託,就是長時間塞在急診候床,苦不堪言。

執政黨民代都不捧場的加薪政策

在醫院,護理人員在所有醫事人員中占了近半數,醫療現場要恢復正常運作,就得設法把「舊人」重新找回來,另方面也得創造誘因吸引「新血」投入。賴清德身為現任副總統,尤其明年初還要挑戰總統大位,於公於私都不能不出聲。果不其然,衛福部也在賴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中提出提高護理人員夜班津貼想法的次日,就在行政院會提出了〈台灣護理人力供需分析與政策整備〉報告。

雖然衛福部這份報告內含12大策略,權責單位除了衛福部,還有教育部、考選部,但各界焦點不免還是集中在跟「錢」有關的護理人員夜班獎勵。依衛福部規劃,明年(2024)起,將針對護理人員中的小夜班(一般上班時間為下午4點至凌晨12點)給予每班津貼400到600元,大夜班(一般上班時間為凌晨12點至早上8點)給予每班津貼600到1000元;初估每年所須經費約43億元,經費來源將由健保總額預算中匡列。

<cite>衛福部日前在行政院會中提出內含12大策略的「台灣護理人力供需分析與政策整備」報告,其中又以護理人員夜班津貼獎勵最受各界矚目與討論。(取自行政院網站)</cite>
衛福部日前在行政院會中提出內含12大策略的「台灣護理人力供需分析與政策整備」報告,其中又以護理人員夜班津貼獎勵最受各界矚目與討論。(取自行政院網站)

也就是說,依上述規劃,以一名在中、大型區域或醫學中心值大夜班的護理人員為例,日後每班都可額外再獲得1000元的津貼;若以每月平均上班20天計算,形同月薪實質增加2萬元。

照說這麼優渥的加薪政策,各行各業看了都羨慕,想必護理人員更是人人額手稱慶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相關政策一出,不僅在野黨不以為然,就連執政黨民意代表都不見得捧場。

新制實施,夜班與白班薪資差距將拉大到3.6萬元

具護理師背景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陳靜敏表示,輪值小夜及大夜的護理人員作息日夜顛倒,又各醫院夜班的護病比都遠高於白班,以致於夜班護理師平均每人動輒都須照顧13到17名病人,確實特別辛苦。

但也因為這樣,各醫院針對夜班護理人員原就訂有夜班津貼,若以一名全月包班大夜與沒有夜班津貼的白班護理師相較,目前兩者月薪就差了1萬2800到1萬6300元。一旦衛福部新制實施,夜班與白班護理人員薪資差距將拉大到3萬6000元,幾乎相當一名新進護理人員的底薪。

<cite>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除了提出夜班護理人員加薪政見,也建議增加各校護理系名額,藉此解決護理人力荒,卻被部分護理團體譏為「護理笑話史」又一椿。(取自臉書「護理正義」)</cite>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除了提出夜班護理人員加薪政見,也建議增加各校護理系名額,藉此解決護理人力荒,卻被部分護理團體譏為「護理笑話史」又一椿。(取自臉書「護理正義」)

陳靜敏說,沒有人會否認夜班護理人員的辛苦,但衛福部的獎勵措施隻字未提白班護理人員,也令人難以心服口服。事實上,絕大多數住院病人的醫療處置,多集中在白天進行,因此,舉凡配合醫囑換藥、安排病人接受各項檢查、進行手術前後準備、協助新收病人住院及病人出院等,多數情況下白班護理人員要做的事比晚班更多,「所以才會說若稱夜班護理人員是提燈守護病人的天使,白班護理人員則是8小時不停的戰鬥陀螺。」

沒解決「患寡」,還創造「患不均」問題

針對不少人質疑或許過去基層護理人員薪資只是「患寡」,而衛福部祭出的政策非但未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還在既有問題之外,新增與擴大了「患不均」的問題。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部分人士擔心的問題並不存在,因為據他所知只有少數護理人員會『包班』,多數人都是三班照輪,即每個人都會輪到小夜或大夜,所以都有機拿得到衛福部加發的夜班津貼。」

「薛瑞元會這樣說,代表他完全不瞭解第一線護理工作的情況。」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護師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無論是上日班、小夜班或大夜班,絕大多數護理人員都希望能盡量固定班別;因為長期上夜班固然很累,但一下上白班、一下上夜班的「花花班」,只會令人累上加累,還有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cite>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回應部分護理團體擔心政府「獨厚」夜班護理師恐衍生更多紛爭的問題根本不存在,也被部分護理團體以梗圖暗示這代表薛對護理工作現場完全不瞭解。(取自臉書「護理正義」)</cite>
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回應部分護理團體擔心政府「獨厚」夜班護理師恐衍生更多紛爭的問題根本不存在,也被部分護理團體以梗圖暗示這代表薛對護理工作現場完全不瞭解。(取自臉書「護理正義」)

陳玉鳳說,更甚者,很多護理人員雖然也很渴望多賺一點錢,卻礙於已婚必須兼顧家庭,或者下了班還得照顧家中老小,根本沒有那個條件「搶」夜班,甚至只能選擇薪資水準更低,但至少不須輪三班的門診護理師工作。

結論就是,雖然多數人都認同輪值小夜或大夜班的護理師因為必須為了工作相對付出更多,包括承受作息日夜顛倒對健康產生危害的風險,以及須犧牲正常社交與家庭生活,所以獲得額外的夜班津貼,也是應該的。但現實情況是,目前醫界面臨的是「護理離職潮」,而非「夜班護理離職潮」,衛福部只針對夜班護理人員津貼加碼,不僅劃錯了重點;當日班與夜班護理師薪資拉大到接近倍數的差距,未來醫院管理者要進行護理人力運用與調度時,恐怕也會更困難。

9成2護理人員認為解方是「提高薪資福利」

當然,就大環境而言,國內護理人員長期血汗且低薪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提升整體護理人員薪資水準,仍是必要的。

1111人力銀行今年9月針對1200名護理人員所作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在可複選下,受訪者對目前護理工作最不滿意的部分就是「薪資偏低」(75.6%)。而當被問到政府或醫院該怎麼做才有助解決護理人力荒時,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會提到的解方就是「提高薪資福利」(92%)。

<cite>雖然薪資偏低是許多護理人員對工作最不滿意的部分,但另如加薪慢且幅度低、護病比過高、工時過長…等,也常令護理人員萌生轉行的念頭。(1111人力銀行提供)</cite>
雖然薪資偏低是許多護理人員對工作最不滿意的部分,但另如加薪慢且幅度低、護病比過高、工時過長…等,也常令護理人員萌生轉行的念頭。(1111人力銀行提供)

陳玉鳳認為,衛福部當然可以體念夜班護理人員確實特別辛苦,所以在訂定白班、小夜班與大夜班津貼獎勵時,額度高低還是可以作出一些區隔,但不應完全無視白班與門診護理師在工作崗位上的付出與奉獻。這麼做只會讓白班人員產生嚴重的被剝奪感,甚至可能導致護理人員內部的對立與紛爭,造成整體護理勞動環境的更形惡化。

此外,衛福部要為護理人員加薪所需的經費,該不該從健保總額中匡列,在此次相關政策討論中也衍生了很大的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問題上,醫院資方與部分護理團體難得一見都持反對立場。理由是眾所周知健保財務早就入不敷出,甚至已瀕臨破產,在此前提之下,健保增加任何一筆新支出,都勢必會對其他項目造成排擠。即看似解決了一個問題,實則卻可能造成更多的問題。

23億元從哪來,政府早想逼著醫院買單?

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中山醫院院長朱益宏表示,健保總額預算分配是健保會的權責,而健保會已在今年9月完成了明年(2024)的健保總額預算協商,過程中行政部門與付費者代表已匡列了20億元,供各級醫院因應醫院護理人力需求,強化住院護理照護量能。沒想到才過沒幾天,衛福部就宣布明年起將自健保總額中匡列,每年花43億元作為護理人員夜班費獎勵。試問這中間差距的23億元要從何而來?難道又要在健保總額中挖東牆補西牆?還是政府早就打定主意要慷醫界之慨,最後就是要逼著醫院買單?

<cite>人力銀行今年9月針對1200名護理人員所作的問卷調查顯示,逾6成護理人員都曾遭遇醫療暴力,其中又以受到病人家屬謾罵咆哮的情況最常見。(1111人力銀行提供)</cite>
人力銀行今年9月針對1200名護理人員所作的問卷調查顯示,逾6成護理人員都曾遭遇醫療暴力,其中又以受到病人家屬謾罵咆哮的情況最常見。(1111人力銀行提供)

有鑑於此,台灣醫院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及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等4大醫院團體日前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他們對政府欲為護理人員加薪樂觀其成;但健保財務已然捉襟見肘,為免對其他必要醫療支出造成排擠效應,建議政府另編公務預算或特別預算支應所需經費,不應再用健保的錢。

「我不認為該用健保的錢,但也不贊成編列公務預算幫護理人員加薪。」「公務預算的來源是人民的稅金,護理人員也是納稅人,這麼做形同是讓護理人員拿自己口袋裡的錢為自己加薪。」「各行各業都是由雇主為員工加薪,所以為護理人員加薪理應是醫院的責任。」陳玉鳳說。

醫院荷包滿滿,管理者卻見到員工就哭窮

台灣一般暨安寧居家照護學會理事長楊婉萍表示,醫院只要有賺錢,就該給員工更優渥的薪水,進而培育並留住人才,不應只是仰賴政府加碼。

根據健保署最新公布2021年225家醫院的財務報告(依規定每年領取健保費用2億元以上醫院,必須定期公開財報),其中有201家醫院都有盈餘,比率高達89.3%。幾乎年年蟬聯全國最會賺錢醫院的林口長庚,2021年整體結餘更高達34.79億元;其次高雄長庚結餘32.63億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結餘23.53億元……,就連只在排行榜上排到第20名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當年度結餘都有5.6億元。

<cite>20231016-n402_01_2021年整體收支前20大醫院</cite>
20231016-n402_01_2021年整體收支前20大醫院

陳玉鳳強調,很多醫院明明荷包滿滿,管理者卻見到員工就哭窮,要不就是說他們賺的錢都是來自醫院附屬停車場、美食街等非醫務盈餘,醫務本業都虧損;言下之意就是包括護理人員在內的醫事人員,對於真正幫醫院賺錢的業外收入沒有貢獻,所以沒有權利要求加薪。然而試問:若沒有護理人員兢兢業業堅守崗位,一家病人門可羅雀醫院的停車場或美食街,能賺得到錢嗎?

更甚者,近年不少醫院都在擴建醫療大樓,甚至興建涵蓋醫院、長照與復健中心的綜合醫療園區,其中中國醫藥大學以BOT規劃的台中市老人復健綜合醫療園區,投資金額更高達157億元;光田醫院在台中沙鹿興建中的向上院區,也投資了80億元;另新光醫院興建第2醫療大樓,也投資了70億元等。這些例子看在基層護理人員眼裡,自然無法相信與接受部分醫院宣稱「醫院營運也很困難,員工應共體時艱」的說法。

虧錢不能找「使用者付費」,健保合約醫院收費被綁死

惟朱益宏認為,上述案例說的都是個別醫院的情況,而非全國總數500家醫院營運的全貌,特定護理團體把特例當通案,未免以偏概全,失之偏頗。且據他所知,就算近半數醫院無論來自業內或業外收入,年度結餘是正數,絕大多數醫院的醫務獲利率也都在5%以下,這和其他上市上櫃公司相比,也無法相提並論。

針對有護理團體主張雇主既有賺錢,就應為員工加薪,醫院也不應例外。朱益宏說,一般行業確是如此,他個人甚至不反對政府可以設計一些機制,讓獲利率長期位居前段班的醫院,釋出部分盈餘回饋提升院內員工的薪資與福利。

<cite>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中山醫院院長朱益宏認為,社會大眾須瞭解,其他行業一旦面臨人事成本不得不增加時,都可依自由市場機制轉嫁回消費者身上,但健保合約醫院的收費標準卻是完全被綁死的。(取自www.163nanke.com)</cite>
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中山醫院院長朱益宏認為,社會大眾須瞭解,其他行業一旦面臨人事成本不得不增加時,都可依自由市場機制轉嫁回消費者身上,但健保合約醫院的收費標準卻是完全被綁死的。(取自www.163nanke.com)

朱益宏又說,但社會大眾也須瞭解,其他行業一旦面臨人事成本不得不增加時,都可依自由市場機制轉嫁回消費者身上,但健保合約醫院的收費標準卻是完全被綁死的。這也是為什麼醫院團體認為,政府有責任編列公務預算為護理人員加薪的原因。

話雖如此,身兼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的朱益宏強調,衛福部祭出的護理人員津貼獎勵政策,不但遺漏了白班與門診護理師,還再一次「薄待」了小型的地區醫院。

朱益宏舉例,依衛福部規劃,未來醫學中心大夜護理師每班可獲得的津貼是1000元,但地區醫院大夜護理師只有600元,換算一個月下來就差了8000元。看在原本護理人員招募就比大型醫院更加困難的地區醫院眼中,不但不是滋味,還象徵未來可能要面臨一場更加艱鉅的生存戰。

全球最血汗1比13護病比

說來諷刺,政府規劃一年要多花數十億元為護理人員加薪,卻弄得怨聲載道,就連護理團體都不領情。更別提薪資福利不佳,只是許多白衣天使對護理工作從滿懷熱誠轉而心灰意冷的原因之一而已。許多護理人員更以行動證明,在台灣全日護病比平均高達1比13、號稱全球最血汗,以及醫療現場暴力頻傳的情況獲得大幅度改善之前,他們寧可轉行甚至出國執業,也不會考慮再回到這個必須賠上健康與尊嚴的傷心地。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