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虎媽排「超人行程」踩紅線 逼子成龍可能操壞小孩人生

北市某美語補習日前po出一對國小兄妹的「超人」行程,每天不到6點起床,一路學習各項學科及才藝到晚上11點半才能休息,平均每天睡眠僅6小時,就連晚餐及學校功課都只能在車程中完成。長期懸樑刺股,兄妹自是成績優秀、才藝出眾,目前看來身心似乎也沒什麼狀況。但專家提醒,「所謂的菁英教育還是有可能踩到兒童不當對待甚至是兒虐的紅線。」醫院身心科裡因為家長長期揠苗助長身心出問題的名門嬌兒比比皆是,政府應早日召集專家學者劃出過度菁英教育的紅線,不能等到孩子崩潰了,就為時已晚。

一家位在北市的美語補習班日前以大篇幅文章,以及琳瑯滿目的才藝發表連結,介紹一對在該補習班補習美語的兄妹。

<cite>北市某美語補習班日前以大篇幅文章,以及琳瑯滿目的才藝發表連結,介紹一對在該補習班補習美語的兄妹。且一開始兄妹個資全都露,後經網友指責臉書網頁雖遮臉,但兄妹的才藝發表連結影片中,兩人仍都全臉入鏡。(取自臉書)</cite>
北市某美語補習班日前以大篇幅文章,以及琳瑯滿目的才藝發表連結,介紹一對在該補習班補習美語的兄妹。且一開始兄妹個資全都露,後經網友指責臉書網頁雖遮臉,但兄妹的才藝發表連結影片中,兩人仍都全臉入鏡。(取自臉書)

少見的是,該補班似乎還獲得了家長的訊息提供及授權,一開始兄妹倆非但個資「全都露」,且全臉入鏡(後經網友指責臉書網頁雖遮臉,但兄妹的才藝發表連結影片中,兩仍都全臉入鏡),文中還鉅細靡遺的公開了這對兄妹每天詳細的學習與生活行程。

台灣對兒童不當對待,較少關注菁英教育紅線問題

根據補習班的PO文,這對兄妹每天包括周末在內,早上5點50就得起床寫國英數題本教材,7點30趕赴國小上一整天的課;下午4點一下課,就得立刻趕赴美語補習班,並利用車程半小時的時間,在車上完成學校的作業;7點美語補習班下課,他們又得馬不停蹄轉往數學補習班,並且按例每天都是在這段車程中吃完晚餐;直到晚上8點終於回到家,又得進行每天3小的鋼琴練習;直到深夜11點,還得再念半小時的英文,才能上床睡覺。

<cite>該補習班似乎獲得家長訊息提供及授權,po出這對國小兄妹一周7天的「超人」行程,包括每天早上5點50就得起床,一路學習、補習、學才藝,直到晚上11點半才能休息,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僅6小時左右。(取自臉書)</cite>
該補習班似乎獲得家長訊息提供及授權,po出這對國小兄妹一周7天的「超人」行程,包括每天早上5點50就得起床,一路學習、補習、學才藝,直到晚上11點半才能休息,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僅6小時左右。(取自臉書)

然而這則被補習班喻為「一山還有一山高」的菁英養成實錄,卻著實嚇壞了不少網友,畢竟這對兄妹分別只有10歲及12歲,即使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此近乎全年無休的「操練」,看了還是令人心疼。影響所及,該po文短短幾天就累積了1.7萬個迴響、近1萬次分享;而在迴響中,約有60%網友反映的心情都是「憤怒」,其次則是感到「驚訝」,至於「按讚」或給「愛心」支持的則是相對少數。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網友在留言中不冷不熱的說道:「這是別人家孩子的事」意思好像是說,這種事輪不到外人說三道四。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戴世玫表示,長期以來,台灣對於兒童不當對待乃至於虐待的關注焦點都比較集中在身體、精神、性不當對待,或是嚴重疏忽等,確實較少關注所謂菁英教育的紅線問題。必須強調的是,相較於學校、補習班,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更重視兒童在家教育的重要性;而家庭生活照顧的適當與否,與兒童是否遭遇不當對待,也確實存在模糊的空間。

<cite>這對分別年僅10歲及12歲的兄妹,就連周末行程亦不見放鬆,除了平日的數學補習,還要補作文,學游泳,練習鋼琴的時間相較平日更是只多不少。(取自臉書)</cite>
這對分別年僅10歲及12歲的兄妹,就連周末行程亦不見放鬆,除了平日的數學補習,還要補作文,學游泳,練習鋼琴的時間相較平日更是只多不少。(取自臉書)

戴世玫舉例,兒童的生活照顧應該要有基本標準,例如3餐正常、睡眠充足……,這些醫學臨床上都有明確建議,不能說今天孩子一天只吃一餐照樣頭好壯壯,或是長期每天只睡6小時,也可以活力滿滿的應付滿檔的學習行程,就等於什麼問題都沒有。「依我來看,國小學童每天只睡6小時,嚴重缺乏休閒、遊戲的時間,就是不恰當、不合理,也不適齡的安排。」

兒童基本人權包含了「休息權」與「遊戲權」

針對美語補習班甚至孩子的學校都說兄妹倆目前健康、學習一切正常,甚至每天笑逐顏開,看似對父母的安排「樂在其中」。戴世玫認為,壓力是日積月累之下造成的,「在有專家對孩子進行專業身心評估之前,一切恐言之過早。」

三軍總醫院內湖總院研究副院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權威葉啟斌表示,「這種事當然不只是別人家孩子的事!」「每個兒童都是國家的重要資產,是我們的未來,不是家長的所有物或附屬品,愛怎麼對待或管教都可以。」「所謂的菁英教育一旦過度,當然也是存在兒童不當對待的紅線的。」

針對這個案例,葉啟斌說,因為缺乏深入且全面的瞭解,無從得知家長在如此行程滿檔的操訓中,是否仍適度保有彈性(例如當孩子真的太累了甚至身體不舒服,或偶爾真的很想坐下來跟父母吃頓飯時,行程是否保有調整空間)。但他提醒,在CRC中揭示的兒童基本人權中,除了生存權、教育權、福利權與受保護權等,也包含了「休息權」與「遊戲權」,而這兩個孩子的休息權與遊戲權有沒有受到充份尊重?目前看來確實是一個問號。

<cite>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第31條明訂,「兒童擁有休息與休閒的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與藝術生活的權利。(取自網路)</cite>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第31條明訂,「兒童擁有休息與休閒的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與藝術生活的權利。(取自網路)

更甚者,孩子本身對此行程的感受也很重要,因為他們年紀還這麼小,該行程顯然是父母一手安排的,但孩子的意見呢?他們的聲音有沒有被聽到也很關鍵。

<cite>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也主張兒童擁有表意權,更直接的說法就是兒童對於父母的安排也有說「不」的權利。(三總內湖總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提供)</cite>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也主張兒童擁有表意權,更直接的說法就是兒童對於父母的安排也有說「不」的權利。(三總內湖總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提供)

這裡談的是CRC主張兒童也擁有表意權,更直接的說法就是兒童對於父母的安排也有說「不」的權利。偏偏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於是便理所當然地安排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過程中也不去關心或聆聽孩子的感受。殊不知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埋下未爆彈。

老公是國立大學教授,高中學歷太太變身虎媽

葉啟斌舉例,他曾診治一名年僅5歲的男童,他因為受不了媽媽對他學業成績、才藝表現等各領域的高度要求與施壓,竟然小小年紀就懂得絕食抗議,有時甚至還會故意在飯桌上大小便,認知功能及心理顯然都出現了問題。

經深入瞭解後發現,這孩子的父親是某國立大學的教授,媽媽卻只有高中學歷,而做丈夫的經常有意無意間就貶低與數落妻子無知、學歷太低等。妻子長期受到不當刺激,下意識就想要透過孩子為自己扳回一城。但因媽媽的出發點主要是為自己出一口氣,而非完全為了兒子的成長考量,分寸拿捏難免失準,甚至忘了孩子還只是個念幼稚園的小小孩,而用力過度的結果,傷到的就是孩子。

<cite>三軍總醫院內湖總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表示,每個兒童都是國家的重要資產,是我們的未來,不是家長的所有物或附屬品,愛怎麼對待或管教都可以。(黃天如攝)</cite>
三軍總醫院內湖總院研究副院長葉啟斌表示,每個兒童都是國家的重要資產,是我們的未來,不是家長的所有物或附屬品,愛怎麼對待或管教都可以。(黃天如攝)

另一個案例則是一個出身名門望族的大男孩,他也是從小舉凡學科天文地理,或是才藝琴棋書畫,樣樣都被大人排好排滿,就連往來朋友的身家品性,都要經過家長的嚴格審查,導致當事人從小與同儕的人際關係就非常疏離,也養成缺乏自信、無法與人交心的性格。一直到上了大學,情況愈來愈嚴重,個案不但因為焦慮把自己的十根指甲啃得不成人形,且長期飽受失眠之苦。

每個孩子大腦都有其發展歷程,不是先跑就先贏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日前也公開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大家眼中公認的資優生,從小在家長的高壓及安排底下長大,直到他如願考上了明星高中,家長覺得孩子也夠大了,決定不再插手安排一切。沒想到早已習慣什麼都被安排好的孩子頓失所依,父母突然給他自由,他反而倉皇失措,結果高一第一次段考就考了全班最後一名,瞬間覺得自己的世界都崩塌了。

張旭鎧說,剛開始這孩子還忍著壓力不肯吐露,但其實當下他已有憂鬱症傾向,且每當他自覺壓力大到要崩潰時,就會有輕生念頭,並不自覺地就跑去買一把美工刀放進書桌抽屜裡。就這樣直到某天媽媽在他抽屜裡發現了一大把的美工刀,才驚覺孩子生病了。

但這些有大把資源願意投注在孩子身上,又一心一意不願看到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真的錯了嗎?又到底錯在哪兒呢?

桃園療養院副院長、腦科學專家李俊宏表示,每個孩子的大腦都有其發展的歷程,不是先跑就一定會先贏,尤其是在學科與專業的學習上,有時就是必須等到大腦成熟到某個程度,才能建構得起來。尤其是面對兒童階段,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練習題要寫多少,因為大腦在發展時不僅是知識上的吸收,也需要其他的活動,例如遊戲、運動等,來促進大腦的成熟,以及腦部功能的鍛鍊。

4種教養類型: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包容放任及淡漠忽視

李俊宏強調,針對孩子的休息,2019年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就告訴我們人類在睡眠的時候,會透過腦血流、腦脊液來清洗腦部的代謝毒素。家長必須瞭解,孩子休息不夠對腦健康是有傷害的,特別是在成長期。且晚上擁有充足的睡眠,也才有助於增強日間的認知功能,更有利於白天的學習。

葉啟斌說,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與史丹佛學者麥考比(Eleanor Maccoby)與馬丁(John Martin),將家庭教養模式依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及情感回應,歸納出4種不同的教養類型,分別是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包容放任型及淡漠忽視型。一般來說,專家會比較建議採取開明權威型,因為這類父母愛孩子但也認為自己有責任督導孩子的行為,也會依照個別孩子的特質、經驗及當時的發展階段,而給予明確的行為準則;會與孩子分享所訂定規範的理由,鼓勵言語上的溝通,並樂見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

<cite>家庭教養模式依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及情感回應,可歸納出4種不同的教養類型,分別是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包容放任型及淡漠忽視型。(資料照,吳逸驊攝)</cite>
家庭教養模式依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及情感回應,可歸納出4種不同的教養類型,分別是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包容放任型及淡漠忽視型。(資料照,吳逸驊攝)

至於過度要求成果、情感上卻低回應的專制權威型家庭教養,自然是不建議的。尤其當父母在以「我都是為了你好」為名,在為孩子設定目標時,不要忘了適齡適性適度,更不能忘了傾聽孩子的聲音。一味的專制權威,也就是扮演「直昇機」父母,讓孩子24小時都在自己的監控與安排之下長大,卻忽略了回應孩子情感上的需求,長期而言,這對親子情感,乃至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絕對都是不利的。

過度的寛容可能會變成縱容

另外,或者有些父母特別渴望與孩子建立有如朋友般的感情,所以會對孩子特別寬容,也就是採取低要求高情感回應的教養模式。但也必須小心過度的寛容可能會變成縱容,讓孩子失去自我挑戰的機會,以及磨練受挫折的能力,正所謂過猶不及,這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

葉啟斌認為,此時或許「混合型」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即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適時採用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例如觀察孩子最近壓力太大了甚至生病了,就應該對他寛容些,多些情感上的回應;至於寛容型的父母碰到事關生命安全的事,例如穿越馬路時橫衝直撞,那麼此時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都應抓緊他們的手。

最後在政策的制訂上,葉啟斌則提出,基於學齡期的兒童除了家庭,在學校的時間最長,因此學校在兼顧尊重與保護兒童隱私的前提之下,對所有學生的家庭教育是否正常都應保持關心;且對象除了弱勢家庭,也應涵蓋高社經地位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廣為邀請教育、社政、兒童心理等領域專家將過度菁英教育與兒童不當對待的紅線明確劃出來,更是當務之急。

另國內少子化問題嚴重,但社會應該關心應不只是不婚不育,有些父母對孩子只生不養包括未能好好教育,也是個大問題。

<cite>專家呼籲,國內少子化問題嚴重,行政院少子化辦公室層級夠高,預算也很多,業務推動除了「包生」(刺激生育),應對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投入與關注。(取自行政院網站)</cite>
專家呼籲,國內少子化問題嚴重,行政院少子化辦公室層級夠高,預算也很多,業務推動除了「包生」(刺激生育),應對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投入與關注。(取自行政院網站)

戴世玫呼籲,行政院少子化辦公室除了「包生」(刺激生育)的業務推動之外,對於目前雖已普設於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卻長期面臨社工人力不足、功能不彰的問題,也應有更多的重視與資源投入。至少應比照歐盟等先進國家的做法,設法讓每對新手父母都能對如何扮演好親職角色,預先建立正確的觀念。

<cite>近年教育部轄下各縣市雖普設家庭教育中心,也設有全國統一的諮詢專線4128185(幫一幫我,手機須加02),但實則多數中心社工人力缺乏,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取自網路)</cite>
近年教育部轄下各縣市雖普設家庭教育中心,也設有全國統一的諮詢專線4128185(幫一幫我,手機須加02),但實則多數中心社工人力缺乏,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取自網路)

國內群體也應建立孩子的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的社會氛圍,發現兒少相關異常事件,應積極通報相關機關介入與關心,而非一句「那是別人家小孩的事」,就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地搪塞過去。因為,兒童就是國家的未來,所有人共同的希望。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