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 MacBook Pro 2023 首發體驗:蘋果全新「性能怪獸」還值得入手嗎?

雖然在大年初四收到新電腦令人雀躍,但這台 2023 款的 MacBook Pro(16 英吋版,下文簡稱「MacBook Pro」)對我來說仍是個頗為「沉重」的禮物。

一方面是它真的很重,在精緻的鋁合金機身包裹下,厚重的質感讓我可以直觀地猜想到它的強悍性能;另一方面,考慮到要把這麼一款外觀沒有任何變化、幾乎只升級了晶片的電腦介紹給讀者們,讓我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

好在使用這台性能怪獸的過程十分愉悅,這給了我完成本文的極大信心。在這篇上手體驗中,我們就來聊聊 2023 款 MacBook Pro 的新變化和新亮點。

產品基本參數

細微處的「重大」變化

如果你熟悉 2021 款 MacBook Pro,那本代產品的外觀和上一代完全沒有任何區別——機器整體採用頗具 PowerBook G4 神韻的圓角造型,碩大的觸控板和揚聲器區域佔領了 C 面;標誌性的「劉海」還在,如果你介意的話,依然可以用更換深色壁紙的方式掩飾過去。

在 2021 款 MacBook Pro 推出時,其厚重的外觀就引發了諸多討論。人們感慨,在 MacBook Pro 的性能徹底「Pro」起來的同時,厚度和重量也跟著水漲船高。到了 2023 款 MacBook Pro,機器重量又有增加——從 2.1 千克增至 2.15 千克(搭載 M2 Max 的版本則為 2.16 千克)。

當然,即使再敏感的人也很難真的察覺出 0.05 千克的差別,但這小小的增重還是體現了如今這條 MacBook Pro 產品線的設計理念——用體積和重量換取更強的性能、散熱和續航。

所以,我在外觀方面唯一想要叮囑的是對輕薄和便攜非常看重的朋友們:如果你需要頻繁外帶電腦且不要求頂級性能,還請謹慎考慮 MacBook Pro。儘管 MacBook Pro 的身段和同類產品相比已屬緊湊,但長期外帶還是會給肩膀增加不小的壓力。

性能怪獸的「小時代」

在搭載了 M2 晶片的 MacBook Air 上,我曾做過一個小小的性能實驗,即一邊使用 Reaper 進行播客渲染,一邊播放四部 4K 電影,以此同時考驗 Apple Silicon CPU 和 GPU 的高負載表現,還能順帶瞭解電腦的噪音和發熱狀況。

到了 MacBook Pro,我對性能實驗進行了簡單粗暴的改進:

  • Reaper 渲染工程選擇了目前《一派·Podcast》裡負載最高的一期——《對話傅徐軍:釘釘怎麼操盤自己的雲文件產品? 》,這期節目的總軌道數量不多,但為了提高音質,我在分段裁剪後為許多對象(items)單獨掛載了外掛,加上每條軌道和 Master 上也掛了不少外掛,為渲染速度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播客項目局部截圖,許多細碎的對象上都單獨掛了外掛

  • 同時播放的 4K 電影從四部增加至十二部,均採用 H265 編碼;

  • 用來當配菜的《小時代》當然也不能少。此前只播放了《小時代》的第一部,這次四部全上。

我設計這個小實驗的思路是這樣的:Reaper 在渲染播客的過程中會佔用 CPU 算力,而播放電影則需要 GPU 參與解碼。兩者加在一起可以同時給 M2 Pro 的 CPU 和 GPU 施加壓力,我自然可以從中一窺新一代 Apple Silicon 的能力上限

萬萬沒想到,這套曾把 M2 版 MacBook Air 搞成了「PPT 播放器」的性能測試威力加強版最終沒能難住 M2 Pro。簡單來說,M2 Pro 讓四部《小時代》都不夠用了,搞不好還得搭進去一套電視劇版。

首先開啟播客渲染。這期節目的單獨渲染速度大約 10× 左右(可以理解為實際播放速度是渲染速度的十倍),這一成績和在 M1 版 Mac mini 上差不太多,很可能是項目中掛載的 VST 外掛並非 Apple Silicon 原生、轉譯之後已達性能瓶頸所致。

單獨渲染播客

隨後逐個開啟 4K 電影, Reaper 的渲染速度降至 9.1× 後趨於穩定,直到十二部電影全部打開,速度仍然沒有任何下降的跡象。

不僅如此,所有電影均開始播放後,渲染速度甚至還漲了 0.1×。在此過程中,電腦沒有絲毫卡頓,風扇也需要把耳朵貼在機身上才能聽到聲響;鍵盤區域發熱但不燙手——一切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的樣子。

測試期間其實後台還開著不少東西,但在這樣亮眼的性能表現下也都顯得無關大局

單部 4K 電影的體積多在 20 到 40 GB 之間,我花了兩個晚上下好素材,一通操作之後居然連 MacBook Pro 的風扇都沒搞轉,頗有一種「在遊戲裡拼上老本屯兵三千,結果五秒鐘就被敵人派出的二十個大兵報銷了」的感覺。

Activity Monitor 的監測結果也顯示,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無論 CPU 還是 GPU 的功率都未拉滿。播放 4K 電影給 GPU 的壓力也遠遠不夠,資源佔用率甚至都沒過半。

資源佔用排名前三的 app 截圖。測試期間,瀏覽器還開著二、三十個標籤頁

於是,我臨時增加了個補充測試:在 Reaper 裡插入五條時長為一個半小時的音軌,每條音軌都掛載五個 AU 格式外掛。

在 M1 版 Mac mini 上,Reaper 的渲染速度為 3.7×,而 MacBook Pro 的成績是 6.1×,實際效率提升幾乎翻倍。AU(Audio Unit)是 Apple 原生的音訊外掛格式,加上我在此次測試中掛載的外掛全部需要即時機器學習計算,所以更準確地體現了兩顆 Apple Silicon 的效能差距。

感謝顧裡老師為我們帶來本次測試的總結陳詞

除了壓力測試,我也用 MacBook Pro 做了個簡單的遊戲測試。測試項目是策略遊戲《Victoria 3》,之所以選它是因為我曾在 M1 版 Mac mini 上玩過,可以直觀對比 M1 和 M2 Pro 之間的遊戲性能差距。

《Victoria 3》雖然是個模擬經營型的遊戲,但因為要渲染大面積的環境地圖,還要兼顧數學模型運算,所以會同時考驗 CPU、GPU 和記憶體,也能相對全面地衡量兩部裝置的綜合性能差異。

所有測試都在 2560×1440 解析度下進行,渲染範圍(Render scale)設定為 100% 並關閉垂直同步。M1 版 Mac mini 在這個設定下其實是無法正常遊戲的,低畫質的影格率不到 30,中畫質更是只有個位數。我此前都會把解析度降至 1080p,並把渲染範圍調低至 50% 才勉強可玩。

M1 版 Mac mini 上開 2K 解析度加中畫質只有 9 FPS,算是超低影格率大賞了

MacBook Pro 則好了不少,中畫質影格率在 30 左右,低畫質則在 45 左右,達到了不耽誤玩的水平。

45 FPS 左右對於策略類遊戲來說已經不影響體驗了

由於《Victoria 3》沒有針對 Mac 做任何性能最佳化,所以 M2 Pro 相較 M1 的遊戲性能儘管提升不小,但沒有在壓力測試中的表現那麼驚豔。

作為參考,我也用相同設定在搭載 RTX 3060 的遊戲本上進行了測試,中畫質和低畫質的影格率分別為 50 和 70 左右。這個結果既包含了 Windows 和 Nvidia 為遊戲做過最佳化的因素,也反映了 M2 Pro 的 19 核 GPU 與 RTX 3060 之間的硬實力差距。

RTX 3060 在中畫質下的幀數和 M2 Pro 的低畫質差不多,兩者剛好差出一檔

The Verge 此前的性能測試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單就遊戲這個場景來說,19 核 GPU 的 M2Pro 粗略相當於 RTX 3050,38 核的 M2 Max 則介於 RTX 3060 和 3070 之間。

當然,購買 MacBook Pro 的使用者大多不是衝著玩 Steam 遊戲來的,Apple Silicon 的 GPU 優勢也更多地體現在生產力工具中。以上測試談不上嚴謹,更多地是滿足我自己的好奇心。萬一你也和我一樣偶然想打一把解解悶,也可以對 MacBook Pro 運行 Steam 遊戲的效果有個大致的預期。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MacBook Pro 的絕對遊戲性能雖不敵 RTX 3060,但遊戲過程中的風扇幾乎無聲,相當安靜。對比之下,Windows 遊戲本就顯得暴躁了不少,風扇呼呼狂吹,儘管還不到惱人的程度,但也跟 MacBook 的冷靜形成了鮮明反差。

性能之外,還有細節

MacBook Pro 系列很早就搭載了錄音棚級三麥克風陣列,本代產品也不例外。這一功能點很少被人提及,但對播客和音樂製作者來說卻很實用。我專門錄製了一段 MacBook Pro 和 iPhone 14 的錄音效果對比,兩者均只做了格式轉換,沒有進行任何修音處理。

雖然兩者的錄音效果都已經相當不錯,但 MacBook Pro 還是更加飽滿和立體,而且降噪效果明顯更好。我此前用 M1 版 MacBook Pro(13 英吋版)的自帶麥克風錄製過一期播客 ,這個等級的錄音質量其實已經完全可以作為語言類播客的主力收音工具來用。

嚴格來說,2023 款 MacBook Pro 不是除了 Apple Silicon 升級之外哪兒也沒變。儘管 Apple 沒有公開提及,但可以確定這代電腦終於換上了 HDMI 2.1 介面,外接 4K 120Hz 乃至更高更新頻率的顯示器不再是個麻煩事。

這對我來說還是個蠻重要的升級點,我偶爾會將電腦外接至家裡的 4K 120Hz 電視上使用,大尺寸螢幕會放大低更新頻率帶來的卡頓感,而 120Hz 可以極大地緩解這種感受,並釋放高刷屏的全部實力。

另外,2023 款 MacBook Pro 的 Wi-Fi 規格從 Wi-Fi 6 提升到了 Wi-Fi 6E,藍牙規格從 5.0 提升到了 5.3,都是當下的最新標準。考慮到購買 MacBook Pro 系列的使用者大多會至少用上三五年再換機,更高的基礎組態也無形中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選購建議

如今的 MacBook Pro 系列其實是最不需要給出選購指導的筆記本產品,因為它的產品定位非常明確,還有不低的價格門檻。無論你面對它時多想衝動消費,肯定都會提前做做功課,思慮幾番。不過,我還是會根據使用場景簡單劃分一下 MacBook Pro 適合的人群,如果你恰好位列其中,那就果斷購買吧。

適合 MacBook Pro 的購買者

不適合的購買者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78052?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少數派”(ID:sspaime),作者:張奕源Nick,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限時下殺◢
搶新機 一次買齊iphone 14周邊
就愛舊機 買iPhone 13省荷包
iPad第九代萬元有找 熱銷限量補貨到
AirPods限時降價 最高折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