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癌王」大腸癌跟「它們」有關 愛將菜飯「這樣做」恐成罹癌危險因子

汪中仁是大腸直腸癌病友,他是一位烏克麗麗老師,帶領社區的長者們享受音樂和律動的樂趣,一堂課長達50分鐘,他精力充沛,連續唱了20首歌曲,儘管他長期以來一直與疾病抗爭。他在49歲時被診斷患有直腸癌,後來轉移到肝臟,成為第四期癌症患者。當時的醫生告訴他,他可能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汪中仁經歷了25次電療、18次化療,以及多次手術,包括腫瘤切除、人工肛門和人工血管等等。經過長時間的抗癌治療,他終於戰勝了疾病。然而,他現在面臨著新的挑戰。

圖/TVBS
圖/TVBS

醫生告訴他,未來的死因可能不是直腸癌,而是多重器官衰竭,因為他長期服用大量的藥物,在活了10年後,他的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然而,他的身體老化迅速,對其他器官造成了損害,例如他的腎臟,現在,汪中仁已經開始接受洗腎治療,他在家人的陪伴和信仰的支持下渡過了種種艱難的時光,他成為一名志工,常常幫助人。

汪中仁曾經是一名公務員,他不抽煙不喝酒,也注重運動。然而,他回憶自己在48歲時,一邊工作一邊寫論文的生活,那時候下班回家,先睡4小時,晚上10點起床,肚子餓就加熱冰箱內的冷凍食物或者剩飯剩菜,念書寫論文到清晨4點,再去睡回籠覺,早上7、8點去上班,這樣的生活方式,加上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可能成為癌細胞滋生的溫床。他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提醒每個人要更關注自己的健康。

圖/TVBS
圖/TVBS

大腸癌和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抽煙、喝酒、熬夜、肥胖、不運動、高油高脂肪飲食、低纖維飲食等都是危險因素。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引發慢性發炎,成為大腸癌的潛在源頭。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採取積極的生活方式,以預防大腸癌等癌症的發生。

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指出,腸道的微生態系統,對人體非常重要,與幾乎所有人類疾病都存在關聯。我們所攝取的食物和飲料,都會成為腸道微生物的養分。因此,減少攝取含糖飲料和過多烤焦肉品等不健康飲食習慣,可能對減少年輕人患大腸癌有所幫助。

圖/TVBS
圖/TVBS

張先生在18年前被診斷患有大腸癌,當時他年僅36歲。他的大腸癌已經發展到第四期,到台中榮總化療、切除腫瘤以及再次的化療。然而,他成功克服了這場艱苦的抗癌之戰,並且多年來沒有復發。但他的母親和哥哥後來也被診斷患有大腸癌。最近,他的哥哥接受了基因檢測,確定是遺傳性大腸癌。大腸癌的發生主要與後天生活習慣有關,稱為偶發性大腸癌。遺傳性大腸癌則是一種特殊的情況,通常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確認。家族史雖然增加了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但不一定意味著疾病是遺傳的。

更多 TVBS 報導
捐「糞」救人!微菌叢植入可望治帕金森氏症、自閉症
治不了癌、花光積蓄活命選擇被奪 健保給付癌新藥等787天
吃香腸火腿等一級致癌物的解毒劑 是吃「這東西」
「新癌王」大腸癌跟「它們」有關 愛將菜飯「這樣做」恐成罹癌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