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臺大「戒檳衛教」服務 指導戒檳技巧

六十歲的李先生,是一位貨運司機,於四年前診斷下咽癌,去年再度發現舌癌,持續接受抗癌治療,在今年三月,李先生感覺吃東西吞不下去且會痛,經追蹤檢查,發現腫瘤突然惡化。李太太表示:「他覺得有治療就好了,平常叮嚀也沒在聽,菸跟檳榔都還是照吃,怎麼說都沒有用,現在控制不住了,才戒菸、戒檳榔,但後悔也來不及了!」而李先生在幾年內,頭、頸部陸續有癌病變,化療也控制不住病程變化,現短短幾個月腫瘤已經壓迫到氣管,需要氣切,如今已無法言語,只懊惱地寫下:「走闖一輩子,栽在這裡(指菸檳習慣)。」

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李日翔主任表示:「發生口腔癌後,治療期間持續抽菸嚼食檳榔的習慣,都會影響治療成效,而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百分之二十一晚期口腔癌的發生風險及百分之二十六口腔癌的死亡風險,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尤為重要,更呼籲凡是有嚼食檳榔與吸菸行為的民眾,需及早戒除菸、檳等有害物質。」臺灣每年逾八千人罹患口腔癌,平均每天約有二十三人新診斷為口腔癌,患者中九成為男性,其中逾八成有吸菸,七成有嚼食檳榔,超過五成的患者有吸菸且嚼食檳榔的習慣。

在二○二二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預防措施之實證效果報告中指出,罹患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的風險將隨著戒菸檳的時間增加,而逐漸降低。戒除檳榔後,每年口腔癌風險可降低百分之二點三至百分之六點七,戒檳榔十年後,風險則可降低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五十一;由此可見最有效的防癌方式就是戒除檳榔。

李日翔主任提醒,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所以容易忽略,等到身體發生警訊時可能為時已晚,只有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阻斷已經發生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以提升存活率,所以為了守護自己的健康,可以藉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的三分鐘檢查,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同時有嚼食檳榔的民眾,要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戒檳服務,就近到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

新竹臺大分院癌症篩檢中心每年皆會開辦「戒檳衛教」服務,透過專業的戒檳個案管理師衛教指導戒檳技巧,並定期追蹤戒檳成效,讓檳榔輕鬆戒除。為了便利戒檳民眾,癌症篩檢中心更推出隨時報名,就能隨時上課的課程,方便民眾到院接受戒檳衛教,服務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早上九點至十二,下午一點至五點。諮詢電話:○三五三二六一五一分機五二三三五六,讓戒檳不再是孤軍奮戰的事,同時鼓勵民眾應積極定期接受癌症篩檢,維護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