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台南海淡廠優先建 日供水20萬噸併入自來水系統

為強化供水韌性,經濟部水利署推動海水淡化,昨(6)日說明相關計畫,將優先建置新竹、台南兩處海淡廠,兩廠產水規模各為每日10萬噸,預計分別於2027年及2028年完工產水,可為新竹及台南地區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水源。

新竹、台南海淡廠優先建 日供水20萬噸併入自來水系統

繼2021年百年大旱後,今年中南部地區再發旱情,雖隨著梅雨等降水報到,旱象逐漸緩解,但面對氣候變遷影響,如何增加供水韌性成為台灣一大挑戰。經濟部水利署今(6)日說明,為了減少對降雨的依賴,看中海淡廠供水穩定及興建快速等特性,水質也可直接併入自來水系統。在百年大旱期間,新竹和台中緊急海淡機組發揮極大功效,將海水淡化列入我國重要水資源經理策略。

水利署表示,目前優先推動新竹與台南兩處海淡廠,相關計畫在去年7月通過環評、今年4月經行政院核定。新竹海淡廠計畫位在新竹市南寮漁港旁,每日產水規模約10萬噸,直接供入自來水系統,預計2027年完工產水。台南海淡廠位在台南市將軍區,每日產水10萬噸,同樣併入自來水系統,目標2028年完工產水。兩廠可為新竹及台南地區公共用水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

海水淡化後會排出高鹽度的「鹵水」,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鹵水議題是海淡廠要「最謹慎」注意的,在選址階段就已避開海岸保護區,台南、新竹也採取將排放管延伸至距岸1.5公里外,對沿岸漁業影響降到最低。

海淡水占比可達用水7% 配合降雨調度減少耗能

以往國內海淡廠多興建在缺水的離島地區,目前全台營運海淡廠計25座,離島就有22座,總產水量約每日4.5萬噸。除了已核定的新竹、台南,水利署另外評估了6處可行廠址,包含桃園、台中、嘉義、台南(第二期)、北高雄與南高雄,若全數完工,本島每日海淡產水規模可達80萬噸以上,占全國自來水用量1100萬噸的7%左右。

賴建信補充,科技造水工程還有再生水,若加上目前11座再生水廠每日生產近29萬噸水,粗估科技造水占比可達10%。

在評估期間,有專家擔憂海淡廠耗能問題,恐加劇台灣電力負擔。水利署說明,海淡廠優先採用逆滲透技術,還要加上能源回收設備,新竹、台南海淡廠也在環評中承諾使用10%再生能源。未來在豐水期會調度海淡廠降載,減少電力負擔,枯水期海淡廠上場,可以提升水庫蓄水量,水庫滿水位也可調度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