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使用AI生成圖,是建構真實還是誤導讀者?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專業媒體先使用,讓世人討論可接受的界線

圖說:(下排左起)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共同創辦人馮小非、影像工作者黃子明和資深攝影主編蕭嘉慶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後排左)專訪。
圖說:(下排左起)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共同創辦人馮小非、影像工作者黃子明和資深攝影主編蕭嘉慶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後排左)專訪。

上下游新聞市集於6月24日所推出的《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還原走私牡蠣產業鏈》專題,當中利用6張AI生成圖描述牡蠣從福建黃岐丟包到馬祖海域,走私交易的過程。在新聞上使用AI生成圖,究竟是幫助理解真實、建構真實,還是背離真實呢?

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共同創辦人馮小非、影像工作者黃子明和資深攝影主編蕭嘉慶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面對新聞倫理議題,負責生成圖片的李怡志認為必須先做出來、公開到專業媒體上,才有機會讓世人討論這件事可被接受的界線在哪裡。

「沒有人願意演給你看」AI生成圖能幫助還原現場?

台灣牡蠣市場近年來受到越南牡蠣混充、過境金門的中國牡蠣走私受到嚴重衝擊。負責採訪的楊語芸一直耳聞,不光是已被查獲的金門,連馬祖也有在走私中國牡蠣。藉由上下游實地走訪,發現走私流程是馬祖漁民向船程只有15分鐘的黃岐叫貨,黃岐漁民便將自家牡蠣丟到馬祖海域,馬祖漁民再拿回來自家養殖海域飼養數天至一個月,省去一般需要兩到三年的養殖時間,便稱為馬祖生蠔運到本島市場販賣。

馮小非表示,無論是馬祖漁民、民眾或是具公信的人都證實走私存在,甚至上下游手中具有走私流程影像,但並不會有受訪者願意出現在報導裡。「馬祖很小,海巡每天都看著漁民,很容易辨識出來。所以儘管只拍背影,漁民打死都沒有人願意演給你看」。只要一被公布,就證明自己犯罪。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還原這整件事情」。如果請其他人擺拍示意,馮小非認為這樣更不真實,甚至是造假。也因此AI生成圖便成為選項。「而且我覺得AI生成吸引我的,就是可以製造出讓讀者沉浸於報導世界觀的氛圍。」上下游提供所有素材給擅長AI生成圖的李怡志,嘗試讓讀者更了解走私流程。

「圖片可以很像,但必須讓讀者知道是假的」凸顯編輯室AI準則的重要

透過將現場拍攝照片丟入AI生圖程式,李怡志來回與AI和上下游溝通,盡可能將圖片調整到與現實狀況相同。「例如我為了示意,還刻意讓黃岐漁船上有五星旗,但上下游說船上其實沒有國旗」。楊語芸則向受訪者確認生成的圖片,是否符合真正目睹到的狀況。「受訪者很快就能感覺到圖片有呈現出氛圍。比如天色不是那麼明亮,他們都認為蠻像真正碰到的情況」。這也讓上下游更確信AI生圖的方向是正確的。

但黃子明卻認為在生成圖片前,必須先想清楚要還原什麼真實,如現場模樣或犯罪過程等;他強調,因為圖像傳播在看到當下就已經完成,在AI協作上面更需要審慎和保守。「上下游使用的6張AI生成圖,毫無疑問可以完成現場所有元素,但我認爲這樣反而是危險的」。黃子明說,讀者沒辦法去辨識真假,圖片可以做得很像,但必須讓讀者知道是假的。「這是AI生成圖非常重要的準則」。

蕭嘉慶也認同黃子明說法,表示編輯部必須先討論清楚圖片在報導中的訴求是什麼,再來決定是否要用AI來生成。「還原現場對我來說是行不通的,就算找一百個人確認現場,也都只是他們的主觀認定」。

媒體使用AI生成圖已非首例,「新聞紅線」需要重新被強調

AI生成圖在媒體使用上已經十分廣泛,身為政大教授的李怡志在課堂也讓學生學習與AI協作,去再現如澎湖空難和921大地震的歷史場景。他認為AI能更簡單地解決圖像與議題的適配性問題。「如果不是以照片還原場景,那成本可能比拍一張照回來貴十倍。像國家地理雜誌的話,就會先將黃岐港建立一個現場模型,再去手工素描,接著到繪圖軟體填色」。

當今AI工具越來越容易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黃兆徽認為,必須歸納出在新聞上使用AI的紅線,包含哪些議題適合AI生成圖及怎麼樣運用AI,才是幫助讀者還原真實,而不是欺騙。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紀泰永、張育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