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展現優勢 把歷史中國包進台灣

旺報【記者簡立欣】 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公聽會9月3日就要開始,到2019年正式上路剛好兩年,看起來好像還很久,但就編教科書而言時間非常緊迫。本報專題已經指出,這是一份很有問題的課綱:既不是中國史也不是東亞史,卻說自己是「要在東亞歷史脈絡討論中國史」。因此,有必要回到事情的原點,反思中國史是甚麼?我們究竟為何要教中國史?要怎樣教中國史? 中國史是甚麼?聽起來似乎是個傻問題,但12年國教國中歷史課綱的中國史,有列出來的朝代只有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提及夏朝、三國、南北朝、隋、五代十國等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朝代。 刻意「去脈絡化」 高中歷史新課綱的脈絡更不清楚,甚至刻意「去脈絡化」,提到的朝代只有漢、晉、宋、元、明、清以及「共產主義在中國」,而且時序是被打亂的,依照「離散」、「移民」、「交流」等主題編排。 今天講某國歷史,教科書會這樣編嗎?例如美國歷史,一定是前殖民、殖民時代、獨立戰爭、制憲會議一路講到現代;英國歷史,從羅馬時期、中古時期、王權時期講到近現代史。如果我們知道他國的歷史該怎麼編,為什麼新課綱會把歷史課本編成這樣? 政治光譜干擾 我們究竟為何要教中國史?因為那是跟我們血脈、文化、歷史都相連的地方,提供我們豐富的養分,讓台灣之所以成為更多元化的台灣。我們要教中國史,因為不論政治意識形態光譜如何,台灣必須了解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把中國納為台灣的一部分,才是台灣的優勢所在。教孩子中國史和台灣主體性並不衝突,甚至退一萬步想,和激進台獨主義者的理念也不必然衝突。 那麼,要怎樣教中國史?我們主張:既然這是所謂的「中國史」,就要有中國史的樣子,至少不能少於現行國高中版本的分量,原原本本地按照朝代教;如果當權者不願意下一代學中國史,就大膽地提出取代方案,例如編一本真正的東亞史、區域史,並準備好為自己的政治立場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