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幫資金找回家路 別再又拖數十年

政府應盡速讓保險業者資金投入公建。(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應盡速讓保險業者資金投入公建。(本報資料照片)

保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討論數十年,不過成效不佳,除了標的少、投報率不足,法規更是綁手綁腳,對保險業者來說,手握大筆資金得想辦法「錢滾錢」,政府若不能善用這些資源投入公建,資金要不錢進海外、要不在台買股、買房吹大資產泡沫,均非全民之福。如何幫資金找到「回家」的路,刻不容緩。

用數字就知道保險資金投入公建有多微薄,保發中心統計,近十年投資公建占壽險可運用資金從未超過1%,與國外投資占比近7成,兩者天差地遠。這反映出個現象,政府財政捉襟見肘,老哭沒錢,但保險業就算滿手現金,也沒打算當政府金主。

主管機關也沒把這當一回事,於是乎資金用腳投票,錢進海外,除因為海外投資商品多、也能提供更高報酬,光是2021~2023這三年,國際收支的金融帳淨流出占據史上前3名,累積出走近3千億元,這些國人繳的保費,都被用來充實他國金融市場,著實為人作嫁。

沒流出去的,就只好在台灣找機會,台股當然是其一,尤其近來台股漲勢凶猛,保險業當然不會放過。另一個就是房市,保險業大筆資金獵地獵樓,推高房市價格不說,就算要拿來出租,也得符合金管會的投報率規範,於是房價與租金相互堆疊,變相助攻房市。

當然,政府可能想得很簡單,發債讓保險業來買,也是導入公建的一種方式。問題在於保險業買債同樣得符合投報率,當政府想要從保險業「搜刮」資金,卻不願付高利,這筆生意自然談不成,到最後又回到銀行融資老路,顯見這種一廂情願的作法,根本行不通。

保險資金能否順利導入公建,絕非「要就來、不要就拉倒」的簡單課題,而是有這麼多擺在眼前的資金,不懂得善加利用,這當然是政府失職,更糟糕的是坐視資金未善用的外溢效應,形成惡性循環,進而陷全民於不義,到頭來仍得付出更大代價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