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歷史、教育、在地 定文化台獨座標

旺報【記者賴廷恆】 為時兩天的全國文化會議於3日落幕,以蔡英文總統文化政策為基礎,透過「由下而上、全民參與」政策討論,研擬六大議題,自3月起,歷經台灣北中南東四區與離島地區,辦理一系列19場次的分區、主題論壇與預備會議,廣集各界意見;最終在全國文化會議大會嘗試形成結論,無論做法與用心,都頗值得肯定。 但在此盼能提醒,落幕的全國文化會議除恐難擺脫各界事先的「大拜拜」之譏外,最令人印象深刻者之處,在於對文化部長鄭麗君而言,文化政策萬事莫如保護閩南語之急,以及催生「台語頻道」的迫切感;從而映照出蔡政府再三以「在這塊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根」為口號,實則意在開啟「文化台獨」的座標定位。 之前眾人口中「非常台」的世大運開閉幕式表演節目,讓國際有機會看見原住民、閩南文化之餘,中國傳統文化則悄悄地退居近乎聊備一格。就連蔡英文出席全國文化會議閉幕的致詞,也不忘舉出策畫世大運的3位年輕導演為例,強調「愈在地、愈國際」,呼籲「建立更完整的體系」,讓年輕世代「在這塊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根」。 課綱爭議風波 相互連結 所謂「建立更完整的體系」,根據鄭麗君說明,未來政府文化施政的建構支持體系工作,將首先由「歷史、教育、在地」三個面向,如種樹般扎根出發;最終「我們會積極創造台灣文化與國際的連結,為台灣文化在世界中的座標定位」。 但一些學者專家也憂心,若與連日來12年國教國語文、歷史課綱的爭議風波等相連結;如此一來,確如鄭麗君所言,蔡政府與文化部正逐步透過「歷史、教育、在地」三管齊下,未來推動的種種文化政策,恐怕只為更加確立「文化台獨」的座標定位。 感性訴求 催生台語頻道 回顧此次全國文化會議期間,不僅台灣社等本土社團召開記者會,盼能透過母語列升學考試加分依據等方式,建議加強「台灣主體性教育」;閉幕典禮上鄭麗君也當場播放,3歲兒子用手機傳來的一段閩南語音檔,由憂心兒子母語學不好,進而感性訴求「催生台語頻道的迫切感」。 蔡政府透過召開全國文化會議,邀全民共同參與「拚文化」,固然值得喝采鼓勵;但若包藏運用「語言多元平權」、「台灣主體」為煙幕,意圖與教育政策相互串連,遂行通往「文化台獨」的最終目標,恐讓降至冰點的兩岸關係更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