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1元銅板的祕密...

工商時報【彭禎伶】 2009年中國人壽以新台幣1元買下保誠人壽業務員及其相關資產;2016年5月台灣人壽宣布以新台幣1元買安聯人壽傳統保單;2017年10月英傑華人壽宣布以1美元,將持有49%的第一金人壽股權賣給第一金;同月,中國人壽再宣布以新台幣1元,買下安聯人壽的傳統型保單。 壽險業資產這麼不值錢,居然1元就買得到?其實1元只是象徵性購買,這些外商幾乎是把保單資產「送給」承接者,買方都是台灣壽險業,幾乎不用錢買下大量資產、客戶名單,若還有廉價購買利益,損益表還有大補丸可吃,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這些外商壽險公司為什麼如此大方?一是在台灣市場,傳統壽險根本競爭不過地頭蛇,外商壽險來台20多年,在業務員通路及傳統壽險上,即便砸大錢,依舊沒能站穩前三名;二是歐洲保險監理制度改變,保證給付的傳統壽險須增提大量準備金,亞洲市場成為歐洲母公司沈重的負擔。 此時若能將此燙手山芋脫手,有人願意接,歐洲母公司可以收回大量準備金,獲利可大幅增加,且未來財務負擔也減輕;也因此,如安聯人壽賣7.8萬張保單,送客戶給買方,準備金276億元及等同資產移交外,還要補上222億元現金,等於是1元跳樓大拍賣,再額外送高額嫁妝。 由於台灣接軌保險會計的時間,至少比歐盟晚3年,即便上路,台灣保險局也可視本國市場訂定較寬鬆的風險貼水利率。白話文來說,台灣的壽險業還有較長的時間,拿現金去利滾利,等利率回升,或自己賺到足夠的錢補一下利差損的缺口,也因此敢接下2003年前銷售的保證利率舊保單。 這就是所謂各市場監理政策及力道不同,業者可以在其中尋找監理套利機會,1元買下500億元資產,中壽開心,也增加未來獲利的子彈,安聯人壽賣出高利率包袱,同樣歡欣,一場交易,賓主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