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局走過65年 28位局長

中國時報 【李明賢/台北報導】

配合政府組織改造,民國三十六年成立至今的新聞局五二○即將併入文化部與外交部,正式吹熄燈號。馬英九總統昨出席感恩茶會時說,「心情很複雜」;他表示,有人認為組改應留到第二任期再來做,第一任難免有壓力,但該做的事就該做,相信許多人也抱持相同觀點。

這次,新聞局訪談歷任局長編纂而成的「璀璨65」兩本紀念冊,留下了不少經典語錄;例如胡志強提到他五年局長任期就像「念了一所五年制的大學」;錢復談到當年應付外國媒體關切蔣介石健康,一度搬出「我們的民族不能揣測父母的健康問題」,可看出各個階段發言人的機智與應變能力。

新聞局從民國三十六年迄今,歷經二十八任局長,創局局長是董顯光,末代局長是楊永明;任期最長則是宋楚瑜,含政府發言人共達六年。新聞局昨舉辦惜別茶會,邀請錢復、丁懋時、張京育、邵玉銘、蘇俊賓、江啟臣、林佳龍、黃輝珍等歷任局長回娘家。

行政院長陳冲致詞時爆料,當初他曾以榜首之姿考取國際新聞人員,幾經考量,最後決定留在金融界,未能成為新聞局一員。

陳冲雖是新聞局逃兵,如今卻成為新聞局解編的閣揆,官員笑稱這是「命運的巧合」。

馬英九致詞時以台灣解嚴變化,說明新聞局角色的轉變。他回憶說,當時新聞局長張京育為安排華盛頓郵報來訪,與駐美代表費盡心思,後來在那場會面中,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舉國震驚,國際也感覺台灣在變。

馬英九並提到,蔣經國當年曾經講過一句話,「解除戒嚴當然要愈來愈來寬,怎麼可能愈來愈嚴,那不是換湯不換藥嗎?」

胡志強在訪談中提到,發言人角色必須臨危不亂,就像電影「危機倒數」,任務就是拆除炸彈,負責解除危機;一個發言人可以選擇是否發言,但絕對不能騙人。

第十一任局長邵玉銘歷經解除報禁的歷史轉折,他說,開放報禁後,每天睡眠時間最多五小時,三更半夜都有記者打電話給他,他不敢不接。

第七任新聞局長錢復受訪時說,當年蔣經國原先不太願意直接面對媒體,後來慢慢被說服,才開始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

對於當時媒體關切的蔣介石身體健康問題,這也是錢復最常被問到的難題,錢復回憶說,他最後一次見到老總統是民國六十一年七月,沙烏地大使遞送到任國書,「那時老人家雙手會發抖,不過即使年事已高,還是很挺拔」。

新聞局即將落日解編,宋楚瑜與胡志強仍表達反對意見,認為組改不見得對政府效率有幫助。

邵玉銘卻認為,新聞局一方面要說明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又要取締違規節目與電視廣告,一下子扮黑臉、一下子扮白臉,有點角色錯亂,未來角色單純化,是好的轉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