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國軍務實 需要高層當「靠山」

國防部表示,今年的漢光40號演習將高度要求實戰化,因而很可能看到演習部隊出現裝備故障、動作不純熟、服裝儀容不整等狀況,甚至發生小意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表示,今年的漢光40號演習將高度要求實戰化,因而很可能看到演習部隊出現裝備故障、動作不純熟、服裝儀容不整等狀況,甚至發生小意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漢光四十號演習實兵科目,國防部信誓旦旦實戰化,大幅減少「作戲」成分。如果真能做到,對於台海防衛能力的精進,甚至國軍社會形象改善,必都大有助益。然而,國軍文化被質疑「不真實」,不是一日之寒;之所以長期如此,主要因為知易行難,追求「崇實」必須付出高昂代價。軍方、政府乃至社會大眾,都要有心理建設。

軍中最常被詬病的造假事項,莫過裝備妥善率,部隊往往把精密裝備「供」起來不願使用。如此自然是因「勤儉建軍」,作業維持預算長期偏低所致。如果軍方不願承認,裝備日常操作必定會遺失損壞,不願意大幅提升後勤能量,基層自然配合粉飾太平,實際戰力自然遠不及帳面,更造成官兵心中嚴重負面印象,對單位甚至整體國軍,都失去信心。

隨著政治民主化、資訊流通迅速,加上兩岸關係緊張,國防新聞儼然成為媒體顯學。弔詭的是,這種「全民國防」熱潮,乃至社會大眾對軍方造假風氣的厭惡,往往無助於現象改善,反而火上加油,讓軍方各級幹部養成寒蟬效應,以「絕不上媒體」為最高原則,唯恐一旦新聞露出,軍旅發展就要泡湯。台上長官再慷慨激昂,基層仍然下有對策,自保為先。

這次國防部提前「打預防針」,宣稱今年漢光為追求實戰化,難免會有一些不完美狀況。但若意外的嚴重程度不僅是「糗事」,而是人命財產的傷損,甚至受害客體是民眾時,國防部乃至府院黨高層,能否仍和軍人站在一起?而非如同以往,平日自詡「靠山」,出事就突然「大義凜然」地切割?

戰國時商鞅推動變法,為了打破老百姓的觀望心理,特意安排「徙木示信」案例,藉此取信於眾人。如何讓軍中基層相信「實戰化」是玩真的,是當下國防部必須面對的最嚴峻考驗,也只能贏不能輸。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搶台積電最後9字頭?3萬股東衝進場 散戶信心滿滿:當然要上車
孫子熱想回家…阿嬤結帳插隊嗆「年輕人不懂禮讓」 他1句話讓對方閉嘴乖乖排隊
女遊澎湖「租電動自行車」死裡逃生3次 她曝鬼門關前逃生經驗
獨/看不懂合約男友店面被迫頂讓 丟丟妹說重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