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做出市場區隔 化危機為轉機

中國時報【曹婷婷】 每年中秋應景的月餅,是社福團體爭搶的一塊「大餅」,惟隨著景氣差,月餅訂單跟著銳減,社福團體首當其衝;很多民眾、企業早年尚且樂意發揮愛心響應,但當全民口袋不深的前提下,買月餅做愛心,顯然已非必要之舉,這也考驗社福團體,如何做出差異化、多元性,甚至市場區隔的產品,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這幾年,幾乎每年秋節前夕,都可見社福團體頻喊話「苦無訂單」,靠著政府、企業認購,少數庇護工場或可穩住基本盤,但越來越多社福團體爭搶這塊大餅,加上烘焙業者也看準中秋節商機,月餅市場的競爭本就激烈。 向來,社福團體主打愛心牌,與坊間知名月餅相比,本身就缺少一些吸引力,單靠愛心,能支撐多久?固然台灣人都很有愛心,但月餅不是必需品,應景偶爾品嘗及買來贈禮,初期或可嘗鮮,但2、3次過後,也難掩疲態。 當愛心禁不起年復一年重覆上演相同模式,確實不乏社福團體尋求開發新產品、新口味,試圖開發不一樣的商機,如台南朝興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今年研發紅藜蛋黃酥,開發出養生客群。 然而,更多的現實卻是社福團體被動等待訂單上門,當這些企業、訂購大戶無意下訂,成堆月餅只能宣告泡湯,負責生產的憨兒、智青們垂頭喪氣悲嘆「怎麼沒人買我們的月餅?」 景氣好的時候,企業一口氣動輒買個數百、數千盒贈送員工、送客戶,順道發揮愛心,何樂不為;但當景氣低迷,訂購一份愛心也顯得奢侈啊!今年的月餅買氣差,不是例外,明年呢?社福團體或許也該轉個彎,避免一窩蜂爭逐月餅商機,愛心商機或許仍有明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