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因應極端氣候 農友加強防災

中國時報【葉德正】 農民看天吃飯,但近年極端氣候越來越難掌控,往往1次暴雨、或是連日高溫,農民辛苦多年的結晶就會報銷,政府單位過去多採事後補救,給予農業損害補助,但若能事先預防,從選育抗逆境品種,到防災知識教育,才能讓農民損失降到最低。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環境劇烈變化,讓農民生產風險加大,根據經濟能源農業處資料顯示,農委會自1990年起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截至2015年累積救助金額已超過400億元,近10年農業救助金額每年約為25億元。 過去政府單位對於農損多採事後補助,以本次茶區高溫乾旱災害,每公頃補助5萬元雖然對農民不無小補,但茶樹非一時半刻可育成,多年心血結晶,可不是區區5萬元可以重來一遍。 除了增加事後的農損補助,政府單位應該思考加強事前預防才是正道,台灣農業科技領先全球,如加強選育抗逆境品種,加強品種的調適能力,才能在極端氣候下提高存活率。 另政府也該加強防災知識傳遞,例如颱風期的植株維護,乾旱、高溫期的預防與澆灌常規,或是系統系病蟲害防治等等,都有賴政府一一協助。 或者透過開辦農業保險,透過保險機制,降低農業經營的風險,讓農民看天吃飯之餘,能有更多保障,同時也能避免因生產不穩定,造成價格波動,影響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