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擁核大國恐怖平衡 相互牽制

電影《奧本海默》熱映,恰逢廣島原爆78周年,當年那段歷史又再次被討論。單從日本角度,遭遇原子彈重創固然是悲劇,但從整個二戰乃至更長遠來看,廣島原爆的「歷史定位」,對全球戰爭史、國際政治後續發展,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日本是主要侵略者,野心從東北亞到東南亞,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決定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可視為在為二戰設定停損點,用強力手段,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

廣島和長崎在原子彈襲擊下,分別造成14萬與7萬4千餘位日本人死亡,十分慘烈,原子彈引發的後續輻射傷害,也不計其數。然而,若跟二戰的其他傷亡比較,在二戰中死亡的中國人,達到1278萬,這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的2、30萬無辜生命,日軍在二戰死亡約186萬人,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約40萬人。

二戰造成1278萬中國人死亡,186萬日本人死亡,孰輕孰重,一目瞭然。若美國不用此強烈手段,阻止已殺紅了眼的日本,會不會造成更多生靈塗炭?

從長遠來看,廣島原爆是世界戰爭史上首次使用毀滅性武器,讓全世界見識到其強大的殺傷力,從那之後至今,將近80年,沒有任何國家敢於戰爭中再使用核武,這也讓國際政治出現「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概念,也就是擁核的敵對大國形成「恐怖平衡」,不敢輕舉妄動。

試想,若那場原爆晚了10年,軍事技術提升,會否造成更慘烈傷亡?2015年中美雙方簽訂「兩軍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也可視為恐怖平衡的一種制度化,兩個擁核大國都在避免發生軍事衝突。

國際情勢風雲變幻,當年美國對日本丟下原子彈,今天美日可以聯手對付中國,印證國際政治的鐵律,沒有永遠的敵人,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