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積極接地氣 偏遠農會掙出一片天

中國時報【莊曜聰】 基層農會信用部是農會營運的經濟命脈,但各區人口多寡、工商農漁牧組成比例不同,影響信用部放款規模,偏鄉農會會員數少,財務自然較為拮据,這時供銷部、推廣部就得多費心,想方設法銷售農漁畜牧的成品及加工品,找出地方特色、拓展不同業別就相當重要。 找出地方特色延伸發展,是大多數農會的作法,但這也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及聚焦,才能在眾多農會中發展出特色,例如善化農會的冰品發展出代工、新市農會的毛豆結合節慶行銷、將軍農會蘆筍產業吸引青農投入、柳營農會的酪農周邊產品等等,也是經過多年持續推廣,終於熬出頭。 不少農會也利用閒置土地,經營加油站增加收入;還有農會把老舊的倉庫改裝成餐廳、胡麻工廠、展覽空間等,成為產業推廣的專區,吸引民眾注意,西港農會就採用這樣的方式,不但解決閒置空間的問題,也成為周邊幾個主打本產胡麻的農會中,較為突出的一個。 北門農會位處沿海地區,人口外移嚴重,信用部重點在於維持信用評價,不能奢望成為營運的財務主力,因此如何運用區內發展不錯的養殖業來創造財源,就成了重要課題,農會選擇「一條龍」的操作方式,從賣魚飼料到收購漁貨、開發加工食品,窮農會也有出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