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管控風險 賴清德應上橋對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馬習二會」的喊話,準總統賴清德如何「接球」關乎兩岸未來走向。儘管兩岸當前存在一定分歧,但既然習近平已搭好橋、搬好台階,賴政府不該閃躲,反之,若能夠借力使力「上橋對話」或「下台階化解緊張」,未來4年就可能扮演關鍵角色,化被動為主動,開創兩岸新氣象。

習近平拋出「兩岸一家」或是「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等涉台論述,是善意喊話也好,或是糖衣毒藥也罷,對於520後即將上任的賴清德來說,都有必要正面以對,不能也不該相應不理。

過去8年,兩岸關係難有突破,固然與北京強硬施壓、處處設下政治前提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跟民進黨政府拚命「劃界」態度有關。蔡政府的劃界思維是,如果兩岸關係是一場遊戲的話,既然遊戲規則對我不利,就乾脆不玩。

此一思維乍看頗有道理,畢竟「不玩就不會輸」,至少落個扯平。但現實是,兩岸關係永遠不等於一場遊戲,玩家也不只有兩岸官方,更多是兩岸民眾,籌碼也不會只是政治外交上的唇槍舌戰,更多是老百姓的生計福祉。

正因如此,賴政府執政後,更有必要調整兩岸政策的思維。在劃界向對岸凸顯彼此歧異的同時,不能畫地自限,反而應該在站穩台灣立場的當下,進而與北京或多或少交手過程中,努力去辨識出「危險」與「風險」的差別。

所謂「危險」意味必然面臨一定的損失;而「風險」則代表損失與獲利可能參半。面對強勢的大陸,賴政府該扮演的是管控風險的角色,想辦法在互動之中找到台灣的利基,而非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將北京視為「洪水猛獸」。

思維的轉變才能帶來兩岸政策的改變,也能創造出迴旋餘地。習近平的喊話必然有其政治性,但當下習近平直球投來,賴清德要就全力揮擊或觸擊短打,都好過原地不動被「三振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