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美國政治極端化 衝擊台海安全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一夕間被罷免,以「民主體制正常現象」恐難再自圓其說,這是美國政治全面極端化,當美國隊長不再是負責重義的老大哥,而是帶頭尋釁滋事,無疑將衝擊盟國關係與台海安全。

在美國眾議院435席中,共和黨只有221席的微弱多數,民主黨則為212席,在2023年1月麥卡錫競逐議長時,向黨內強硬派妥協,同意罷免議長的動議可由單一名議員提出,黨內同志才不再杯葛,讓歷經4天、整整15輪的投票的議長選舉落幕。

麥卡錫的議長位置坐不到幾個月,強硬派同黨議員再跳出來指責他與民主黨暗中交易,共同通過臨時預算案,讓聯邦政府暫時免於在10月1日關門,最後對其提出罷免動議,在民主黨暗助下聯手將麥卡錫轟下台。以共和黨眾議員蓋茲(Matt Gaetz)為首的約20名極右派議員,不到一年時間,左右美國政治兩件大事。

麥卡錫幫助民主黨免於政府關門危機,但民主黨籍總統拜登卻拒絕拉麥卡錫一把。有評論指出,或許拜登認為放任政府關門,讓民眾怪罪共和黨,有助拉抬其個人聲望。

美國兩黨政治以往仰賴跨黨派合作協調與條件交換,在國家重要政策目標一致下,各取所需,絡繹不絕的遊說團體往來國會山莊,相互妥協與讓步是常態。麥卡錫遭罷免,則揭示美國的政治運作如同著名政治學者福山所說,已淪為「否決政治」(Vetocracy),在政治極化背景下形成否決性政體。美國兩黨不再尋求妥協,而是「痴迷於否決」。

自1980年代起,美國總統從雷根到小布希,帶動新保守主義風潮,以小政府搭配自由貿易,產業垂直分工,「合作」是這時期的主旋律,隨著美國國內經濟問題難解、怪罪全球化讓中國得益,「仇恨」成為主流,把自己的問題外部化,兩黨都要找敵人,而不是交朋友,川普便是利用仇外風波趁勢上台。

當美國兩黨政治不再是華爾街談判桌上的各取所需,而是西部牛仔的一舉拔槍快意恩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兩黨的分歧有如兩國,可以想見,明年如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肯定大砍軍援烏克蘭、再度從與盟國合作中退群。台灣的潛艦國造計畫、發展不對稱戰力是否持續,都要看川普臉色。

「美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在台灣也頗受歡迎的美國影集《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首集一開始就拋出此一大膽想定,或是正是華府看到自己正衰敗,急於在中國還沒迎頭趕上前,拿台灣當急先鋒,對中國招招出重拳。

當極端、分裂、仇恨成為美國政界主旋律,只仰賴美國鼻息存活的民進黨政府,除了綁緊安全帶,也沒有轉彎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