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胡歌旋風 證明兩岸民間交流是王道

大陸男神胡歌(前排左)暌違6年再度訪台,12日一行人抵達松山機場,許多粉絲到現場迎接,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前排右)與之同行,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羅永銘攝)
大陸男神胡歌(前排左)暌違6年再度訪台,12日一行人抵達松山機場,許多粉絲到現場迎接,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前排右)與之同行,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羅永銘攝)

大陸影星胡歌來台,受到粉絲與媒體熱情包圍的場景,除說明「寶總」魅力無法擋,也意外向兩岸民眾揭示一幅不同於「冷冰冰」的兩岸關係圖像。民間交流可以在兩岸關係中演繹出很多想像空間,更不用說兩岸關係的「樣貌」本來就很多元,甚至是充滿「暖流」。

萬花筒中的圖像往往取決於持筒的人,以哪一種角度來觀看,多轉一圈圖像可能就有所不同;兩岸關係某個程度上就像萬花筒,照看的角度其實也可以很多面,期間兩岸的「風景」就可能生機盎然。

不諱言,政治視角經常被拿來照看兩岸關係。從政治視域「由上而下」來看,兩岸關係儼然就是一場講求實力強弱的叢林遊戲,不到輸贏不罷休;然而,若能翻轉「觀看」的視角,瞬時就可發現兩岸關係充滿諸多可能性與樣貌。一如胡歌在台灣掀起的熱潮。

胡歌來台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限於其個人的明星光環,更重要的是,其撬動了照看兩岸關係的視角,即一種民間交流的存在;喚醒兩岸民眾,不管是在場台灣粉絲,抑或是遠在千里的大陸民眾,都意識到民間交流更像是兩岸關係的基石,甚至少了「民間交流」,兩岸這座大廈也就無從立足。

換言之,不同兩岸關係的面貌取決於「觀看」角度的不同,是一種重新思考兩岸關係框架的組成;一種是冰冷生硬的政治結構組成,而另一種則是試圖重新挖掘出,潛藏在政治結構下的回歸到最基本的人與人互動的層面。後者可能才是兩岸關係歷經多年冰霜後,卻在胡歌抵達松山機場當下能一瞬雪融的真正理由所在。

有句話說,「人在哪裡、江湖就在哪裡」,或許也可改個說法,即「民間交流在哪裡,兩岸關係就在哪裡」。如此一來,不只是胡歌訪台,只要民間能夠持續保持交流的熱度,兩岸關係就得以用一種蓬勃生長的姿態,呈現在兩岸民眾的心領神會中。

當然,「觀看」角度的不同,並不能真的解決政治視域下的兩岸僵局的一面,但這種對兩岸關係的「再發現」,也絕非是阿Q勝利法;這種由兩岸民眾點滴互動,「由下而上」,不斷堆疊出來的兩岸關係,無疑展示了一種可能性,一種度盡劫波之後,兩岸關係仍可能保有「春暖花開、柳暗花明」的契機。

也一如《繁花》裡經典台詞,「我們知道自己在每個春天會開出什麼樣的花,也知道秋天一定不會結出什麼樣的果。但我們依然會期待下一個冬去春來、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