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訴求健康 搶救米食文化

中國時報【張朝欣】 根據農糧署統計,國人每年每人食用米飯的比例逐年降低,其實米食非常適合東方人的體質,但由於飲食多元化後,各種替代食品讓米食逐漸被忽略,惟有推陳出新、訴求健康,才能打造屬於台灣的米食文化。 米食文化最廣為全球知悉且接受的,非日本壽司莫屬,台灣常見的米食,則有魯內飯、米糕、肉粽、傳統飯團等,其實與日本壽司形式差別不大,都是米飯結合其他食材,但卻無法如日本壽司般形成世界性的風潮,主要是缺乏其特有的文化。 農糧署因此規畫在全台陸續成立米食文化推廣中心,以米穀粉研發各種米穀料理,希望藉由推陳出新,吸引米食人口回流,再配合糙米、黑米、紫米等米食健康養生理念,讓台灣米食也能成為1種文化。 拉麵在眾多拉麵達人的努力下,可以形成1種文化,吃飯應該也可以形成文化,如何煮出1鍋好吃的飯其實並不容易,可惜目前煮飯達人甚少,也未獲重視。 不過米食的推廣也面臨現實,米穀粉的價格較麵粉高,成本考量有待克服;且其筋度不夠,若要製成饅頭、糕餅、麵線等加工品,必需加入高比例的麵粉。 目前台灣稻米產量仍處於過剩情況,若能藉由農糧署的推廣,創造獨特的台灣米食文化,不僅可以幫助稻農,還可藉由米食,例如壽司之於日本,用美食打響台灣在國際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