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面對東亞情境 先超越自我偏見

中國時報【簡立欣】 中日韓學者針對三國的「黑暗時期」共編歷史教科書,無疑是非常勇敢的舉動,但對台灣來說仍有缺憾,共編歷史教科書計畫裡,沒有國民黨史學者,因此書裡國民黨抗戰的事跡被邊緣化,更無國民黨「領導」抗戰的說法;此外東亞近現代史裡也看不見台灣的角色(除了被日本殖民之外)。看來,台灣要參與到東亞近現代史的撰寫,還有很大的挑戰。 回顧歷史,戰後的東亞各方所糾結的戰爭遺緒,大概各可一言以蔽之,台灣是「悲情」,中國是「百年國恥」,日本是「被害者意識」,韓國是滿滿的「恨」。 不過中日韓三國共編歷史課本的計畫中,台灣的部分很少,僅有日本殖民台灣,以及台灣武裝抗日兩個部分。2012年,國家教育研究院和台灣師範大學曾針對中日韓共編歷史教科書召開座談會,當時台灣學者周婉窈表示《東亞三國近現代史》基本上是以日本帝國圈為主,是「缺乏台灣主體性和琉球主體性的不完整書寫」。 參與編撰的日本學者笠原教授也表示,東亞的歷史對話才剛剛起步,希望未來也能加入台灣和北韓,讓東亞的學生對東亞的歷史有更全面性的認識。 當時的論壇並指出,台灣要加入東亞近現代史,值得共構的主題包括:戰前、戰後民主化、民主化之後的轉型正義等。 問題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在當代東亞史是不可迴避的,但日前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爭議已經吵成如此,現在正在環島舉辦的歷史課綱公聽會,料想會有更大爭議。內部對話都不可能,又如何面對更複雜的東亞情境? 其實,中日韓三國合編歷史教科書,並不是都有共同的結論,也有很多「並列史實」或是擱置爭議的務實作法,溝通的過程,比單一的結果(史觀)更重要。 台灣想要在東亞近現代史有話語權,首先就要超越自我的傲慢與偏見,這一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