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慈悲寺 背後有段悲慘歷史

新莊慈悲寺   背後有段悲慘歷史
新莊慈悲寺 背後有段悲慘歷史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綜合報導】新北市新莊區開發很早,從新莊老街古廟眾多可見一斑,新莊老街有號稱歷史最久的「慈佑宮」,還有唯一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廣福宮」。

廣福宮雖然不是新莊歷史最古老的寺廟,卻反而最有古蹟價值,原因就在於主要的信徒因為分類械鬥而遷走,香火受到影響,連帶也很少改建。

其實新莊不只老街有古廟,在丹鳳地區也有一間歷史非常悠久的寺廟,這就是「慈悲寺」。

慈悲寺的由來,就如同寺廟名稱所祈求的意義——早年新莊地區因為械鬥嚴重,經常有無主的屍首被丟棄在這裡的墓地(現為新莊第一公墓),老新莊人因此興建了慈悲寺來超渡亡魂,祈求主祀的觀音佛祖等眾神明,對亡魂展現普渡的慈悲。

慈悲寺的歷史有兩種說法,一種指出,根據寺中保存的「石刻香爐」記載,慈悲寺創建於清朝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不過寺方編印的農民曆,裡面有石刻香爐的照片,似乎沒有提到康熙五十年。根據賴祥蔚《穿越臺灣趣歷史》的考證,康熙年間新莊還沒大規模開發,不可能已經有太多漢人,所以也不太可能出現械鬥以及相關的寺廟。

《台灣古蹟全集》則記載慈悲寺創於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目前寺方編印的農民曆在寺廟介紹也採取這種說法。咸豐三年不只發生嚴重的分類械鬥,在台灣還鬧出饑荒,是台灣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年。

慈悲寺原本只是很簡陋的「土角厝」形式,日治時期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艋舺人士徐金圳捐款翻修成木造寺廟。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因為年久失修,樑柱腐朽,地方人士發起翻造,而成磚壁瓦頂的寺廟。到了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盧阿園當選丹鳳里長,又發動地方人士進行重建,再經逐年募款先後完成神龕以及各項外觀修建,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成為了丹鳳地區最有歷史與規模的廟宇之一。盧阿園也是慈悲寺管委會的現任主委。

慈悲寺不只見證了械鬥的悲慘歷史,座落在第一公墓旁也有助於安定民心,這應該也是2003年啟用的新莊生命紀念館,選擇在隔壁興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