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震度分級提升至10級 明年1月起實施

記者李佩玲/臺北報導

現行地震震度分8級,其中5、6級級距較寬,不利區分災情差別。為強化地震震度在地震救災與應變作業上實用性,中央氣象局研訂新制地震震度分級,將震度5級、6級分別細分為5弱與5強、6弱與6強,並修改5級(含)以上地震震度分級演算程序,使地震震度與災害發生有更高關聯性,新制預定明年1月1日起實施。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當臺灣發生有感地震後,氣象局所發布的地震報告中各地震度資訊為國內救災、應變重要參考依據,但現行地震震度分8級,其中5級(強震)及6級(烈震)級距區間較寬,不利區分災情差別,且隨科技進步,新建置的地震儀在量測的時間解析度增加,使得儀器更敏銳,加上氣象局布建的地震站愈來愈密集,原有作業使用的地震震度分級演算程序易在小規模地震時,解析到有高震度,而發布高震度地震報告,但此高震度僅出現在局部地區,且維持時間很短暫,一般不致造成災害。

陳國昌說明,新制地震震度分級是參考美、日相關作業與國內學者研究結果,將震度5級、6級分別細分為5弱與5強、6弱與6強,並修改5級(含)以上地震震度分級演算程序。陳國昌表示,新制震度計算流程除原PGA(地動加速度)外,同時將PGV(地動速度)列入評估,且將地震資料進行10Hz低通濾波處理,可過濾掉持續0.1秒以下的瞬間振動高頻訊號,使地震震度與災害發生位置有更高關聯性。

以104年7月28日發生在宜蘭縣大同鄉芮氏規模4.7的地震來看,當時宜蘭縣南山測得最大震度為6級,但其實該起地震並未在南山造成災情,而經新制計算後,南山震度為4級;另外,去年的0206花蓮大地震,測得各地最大震度達7級的包括花蓮縣太魯閣、花蓮市、宜蘭線南澳,但經新制計算後,僅有花蓮市達到7級震度。

新的震度分級讓地震震度與災害發生位置有更高關聯性。(記者李佩玲攝)

地震震度新分級表。(氣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