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食左營─西安滋味牛肉皮帶麵

中國時報【王浩一】 我總覺得自己體內有個麵食魂,寬麵拉麵細麵,四川味陝西味,甚至台灣風味都能引得我的青睞,聽起來標準很低?不,我是挑食的,只是這家皮帶麵,僅兩口便輕易地被收服了。 左營,光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處老地方,開發得早,而且早在明鄭時期(鄭成功的駐軍,其中宣毅系統分為前、後、左、右、中五鎮,宣毅左鎮設營於此地,故名「左營」)。我對左營小鎮的最初印象:舊城、海軍、蓮池潭,現在則多了高鐵站。 其實,旅食左營小鎮,並非是我的口袋計劃。今年四月初,受邀到左營高中演講,中午的美食盛情,讓我立刻升起「如果不寫左營」太說不過去了。之後,我重新獨旅左營幾趟,一一品嚐幾間傳說麵食老店,也踅踅於「鳳山縣舊城」的城垣,看著在道光六年改成而成的石牆(咾咕石砌成),穿過東門,我開始爬梳這座閒置石城的故事。 清領時期初期,台灣府轄下的行政單位:台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所以,你可以理解稱之左營舊城的「鳳山縣舊城」,是何等具有歷史意義。而稱之「舊城」,那是因為有了「新城」。話說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事件,當年的鳳山縣土城被天地會攻陷,事件後官署等遂移往埤頭街(今鳳山區)新蓋了一座「鳳山縣城」,於是有了新舊之分。 因為是「舊城」,路過蓮池潭旁的城隍廟倍感親切,特地下車,前往參拜,研究也兼欣賞老廟建築。明朝、清朝建城皆有嚴謹規矩,文廟、武廟與城隍廟是有其制度規範,這也是我理解這座舊城的線索之一。鳳邑舊城城隍廟,主奉鳳山縣城隍(敕封顯佑伯),始創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祭拜了城隍爺,開始前去尋得「西安麵食館」,希望能一嚐傳說中的「皮帶麵」。店家位於左營眷村博物館的停車場旁,我躍然進了麵館(已經心怡多時)。先點了一碗「牛肉皮帶麵」基本款,第一口湯頭下喉,「來對了」的念頭立刻興起,第二口麵條咀嚼下腹,幸福感接連而至。我總覺得自己體內有個麵食魂,寬麵拉麵細麵,四川味陝西味,甚至台灣風味都能引得我的青睞,聽起來標準很低?不,我是挑食的,只是這家皮帶麵,僅兩口便輕易地被收服了。 稱之皮帶麵,那是麵條寬度約四公分,相當皮帶的寬度。去年,我在西安吃過這種寬麵,口感印象深刻,知道左營舊城有標榜這般者,自然好奇,嚐鮮興趣十足。湯頭顏色深邃濃郁,豐味而腴香,這是高雄地區少見的濃厚。至於麵條的製作,我取得了店家同意,進入廚房拍攝,只見一坨坨麵團排列整齊,店家已經揉麵定量完成,先將麵團拉了拉,再平鋪桌面壓實定型,最後巧勁拉扯延伸,長度剛好是雙手張開的距離(1.5公尺)。麵條沸水煮熟,不多時撈起,入碗,一碗僅僅一條皮帶麵足矣。這般深具特色的皮帶麵,老闆娘是關鍵人物,從陝西嫁到台灣,也把家鄉麵食技藝引進高雄。以天然養成的作法,不含人工添加物,養麵時間長達二十四小時,讓麵團充滿綿勁(非以高筋麵粉硬撐)。 至於牛肉約是三塊……三大塊,以為會老硬需多嚼,結果是滷得入味,軟硬適中,厚實之間軟嫩有之,甚至偶見帶骨的肉塊,香滑之中又有咀嚼感。嗯,這碗皮帶麵,麵、湯、肉,吃得我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