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北京發動灰色地帶策略脅迫台日菲

(中央社東京11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日經亞洲」,中國目前正以專家眼中所謂的「灰色地帶」策略,對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諸島)、菲律賓附近黃岩島和台灣金門群島發動未達實際衝突規模的敵對行為,讓多國深感不安。

「日經亞洲」(Nikkei Asia)今天的報導指出,這3個地點都位於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一島鏈南經台灣、沖繩和菲律賓等地,是東亞大陸沿岸外海的第一條太平洋主要群島鏈,也是中國眼中的第一條防禦線。

日本海上保安廳的數據顯示,中國不斷派遣海警船隻進入日本領海和釣魚台列嶼周遭海域,促使日方跟著加強巡邏。日本數據顯示,2023年期間,全年365天有352天有中國船隻在釣魚台列嶼鄰近地區活動,船隻數量達1287艘,創歷史新高。

前日本防衛大臣稻田朋美上個月表示,「重要的是要確保東海局勢不會變得像南海局勢一樣」。她說:「有必要假想發生最壞狀況,也有必要確保政府能夠為這些不同的情況做好準備。」

稻田強調她並不反中,也說有必要與美國和菲律賓等「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以防止北京當局以武力改變現狀。

而另一起事件中,「日經亞洲」記者4月30日登上一艘在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附近海域工作的菲律賓補給船隻時,目擊菲中船隻的衝突。菲律賓船隻一早先是與中國海警船以無線電一來一往針鋒相對,接著中方船隻朝菲船發射高壓水柱。

菲律賓船上的人員早已習慣中方船隻這類激進行為,最初只是一笑置之,但50分鐘後,持續而來的水柱損壞了船上的菲國國旗,而其中一名堪稱是這類對峙事件老手的人員表示,水柱強度「足以弄彎鋼鐵」。

在中國聲稱對幾乎整個南海海域擁有主權的情況下,4月30日的事件只是一個縮影,反映出馬尼拉當局在捍衛領海所面臨的各項挑戰。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證實2023年發生10起類似事件,而今年迄今至少發生了4 件。

菲律賓德拉薩大學(De La Salle University)分析家兼講師吉爾(Don McLain Gill)直指,自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近2年前上台、菲美雙邊關係升溫以來,中方「已清楚展示出擴張野心,和對美國影響力的不屑」。

吉爾指出,日本過去不願在區域安全事務上擔任要角,而美國先前則是「專注於西太平洋以外」事務,諸如烏克蘭和中東衝突,讓中國過去幾十年來找到「可乘之機」。

吉爾說:「菲律賓、日本和美國等國在南海推動更大戰略凝聚力的能力,成了中國擴張主義野心的一大障礙,因為前者意在保衛既有秩序。」

除了釣魚台列嶼和黃岩島附近海域,中國巡邏船隻近幾個月也升高在台灣金門外海的活動,外界擔憂兩岸擦槍走火的風險日增。

退役美國海軍軍官、現任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副主任鄭哲軒(John Dotson)說,中國升高對台灣外島的脅迫行為,尤其是金門,應從中國在整個地區侵略性行為升級的大局來看。

鄭哲軒告訴「日經亞洲」:「從2月開始,金門周邊發生的漁船和海巡署巡防艇事件足以說明,中國將如何利用『機會性的危機』來進一步侵吞台灣領土主權。」他說:「而這也符合一個更全面的模式,如此一來,中國在黃岩島和仁愛暗沙(Second Thomas Shoal)向菲律賓施壓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他補充說:「從短期來看,引發重大危機的風險很低,但這個風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愈來愈高。」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專攻印度太平洋海軍事務和海上安全的資深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表示,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年前上台以來,北京當局已變得愈來愈好戰。

他說:「南海周邊部分國家以及日本正竭力避免中了很可能是北京設下的局,做出將會引發巨大反彈的舉措。」他說:「這些國家甚至試著避免意外衝突,免得被中國抓到把柄,藉機推升局勢。」

他指出:「目前局勢既是穩定,也是難以預測的。它穩定是因為沒有人有發起戰爭的想法;但難以預測之處在於,只消星星之火,便足以燎原。」(譯者:蔡佳敏/核稿:嚴思祺)1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