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 鄭成功成台廟護身符

立在赤崁樓前的鄭成功受降圖,從前跪著的荷蘭人雕像,後來站起來了。(本報資料照片)
立在赤崁樓前的鄭成功受降圖,從前跪著的荷蘭人雕像,後來站起來了。(本報資料照片)

鄭成功曾是台灣寺廟護身符,專研台灣鄭成功廟祠的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張伯宇表示,台灣各地約200間鄭成功廟樣貌多元:有的是感念鄭成功忠勇愛國;有的是祈求治水驅蟲、祐民安康;宜蘭鄭成功廟最多,尊其開台有功。值得一提的是,日據時期「寺廟整理運動」清台廟、燒神像,因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特准拜祀,因此不少台廟改祀鄭成功,逃過一劫。

2009年起因為一場廈門的鄭成功文化論壇,張伯宇開始鑽研鄭成功廟祠與空間、歷史分布關係,近日推出「台灣鄭成功廟分布地圖」。他發現台灣鄭成功廟緣起紛雜,像台南府城附近是鄭成功驅趕荷蘭人之後,由渡台遺民屯墾,這裡的鄭成功廟較多官方所建,感念鄭成功忠勇愛國;彰化、雲嘉南有許多鄭成功遺族和部屬設立的鄭氏宗廟;台中沿溪鄭成功廟多是為了治水;宜蘭環境艱困,早年開發不易,因此特別尊崇「開台聖王」鄭成功;北部有地方角頭的家族廟因當初來台時漳泉械鬥,改拜鄭成功而獲得勝利。

張伯宇說,兩大因素影響台灣鄭成功信仰發展,一是早年國家政策,另一是環境。清末、日據到國民政府,官方都很推崇鄭成功,這很少見。譬如天上聖母和關聖帝君,在清代也受官方重視,但戰後媽祖和關帝信仰就自由發展,鄭成功信仰卻一直受國家關注。另一因素是環境。像台中清水鄭成功廟高達12間,很多沿大安溪到濁水溪而建,跟治水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台灣總督府開始調整政策,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1938年「寺廟整理運動」要求台人改拜神社,並拆除民間寺廟,甚至將寺廟及民眾家中神像集中焚毀,稱為「神佛升天」。由於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日人只准台人拜鄭成功和觀世音,很多寺廟為求自保改拜鄭成功,以宜蘭最多。

張伯宇說,清末到國民政府連續推崇鄭成功,加上台灣血緣、地緣、地理的分歧,所以各地鄭成功廟祠也非常不一樣;「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鄭成功廟就像是台灣本身,在歷史因素之下展現了多元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