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攝影師凝視缺陷 看見生命美好

長期透過拍攝遺物與人體部位,探討生命的死亡與消逝,以及人們最不願面對的傷痛與衰老。日本攝影家石內都首次在台舉辦個展,其經典系列均從傷疤中看見生命的美好。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吳嘉寶與石內都越洋連線對談時指出:「人人都會拍照的今天,影像更應成為公民必修課」。石內都表示受疫情影響無法來台,但她知道許多台灣人熱愛攝影,自己其實很希望知道觀者看到作品時的反應,而不是透過自己來說作品,她分享自己也是30歲後才把攝影視為要走的路,「年輕多嘗試也很好」。

石內都最早的攝影系列《Yokosuka Story》記錄了她成長的地方—橫須賀,而後又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著眼於人體或生命不完美的情境,她認為雖然日本社會向來是「boy’s club」但女性其實很適合攝影創作,「攝影除了當下,也包含過去和未來,女性的特質對現實理解很敏銳」。

石內都在年滿40歲時創作的《1.9.4.7》系列,邀請了同齡的女性友人,拍攝她們的手腳特色,照片中看得出略顯老化的斑點、皺摺;《Innocence》系列則拍攝了許多帶有傷疤的女性身體,卻因這些傷疤更表現出生命的堅強。《Mother’s》系列則是她面對母親逝世的傷痛,汲取出遺物「還活著」的生命姿態。

以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的藏品為題的《hiroshima》系列,洋裝、背包、布鞋都經歷撕裂,但在石內都看來這些衣物展現的是當時擁有者的優雅品味,以這樣的角度來面對歷史的災難。而後她受邀拍攝墨西哥女性藝術家芙烈達卡蘿的遺物,因小兒麻痹症與車禍,遺物中有許多義肢、高低不齊的鞋子,石內都以攝影凝視缺陷與傷痛,仍賦予溫柔的感知。